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政府信息 -> 工作报告 -> 部门工作报告
关于沈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时间:2019年01月29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2019年1月10日沈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沈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和“六项重点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5.2%和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6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7亿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70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0元,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3.1%。总体看,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质量提升、效益改善、动力增强的发展态势,转型创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个季度持续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提高2.9个和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4个月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在15%以上,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在10%以上,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宏观经济走势预期持续向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10个月处于景气区间。

  二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低于省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0.2%,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比重68.6%,居全省各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其中,小微型企业利润总额增长9.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经济增长1.8个和2.5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3家,总数达到12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52亿元,增长15.9%,本地转化占比达到28%。新登记市场主体17.3万户,实有市场主体78万户。实现“个转企”211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24.4%;实现“小升规”116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13.7%。新认定高层次人才2880人,新引进外国高端人才221人。

  (一)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改善供给结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1:37.7:58.2,沈阳在全国转型升级示范区27个城市评估中排名第一。

  工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工业运行质量持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3.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23.1%。工业税收增长5.7%,制造业税收增长5.2%,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税收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下降5.1%。先行指标稳中有升,工业用电量增长4.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1%,货运总量增长3.5%。传统工业企稳向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2320亿元,增长11%;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910亿元,增长0.9%;农产品深加工制造业产值640亿元,增长13%;医药制造业产值180亿元,增长24%。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机器人产业产值105亿元,增长11%;航空产业产值403亿元,增长1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含软件和信息服务)1150亿元,增长6%;生物医药产业产值56亿元,增长32%。04专项智能验证生产线、明日宇航上航发机加生产线投产,浑南供应商配套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税收增长8.9%,其中,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24%和11%。金融业平稳运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746亿元,增长12.7%;贷款余额14912亿元,增长13.3%,新增贷款1746亿元;新增债券融资85亿元。渤海银行沈阳分行、融盛财险公司开业。新增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36家。成大生物获批赴香港上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业较快增长,快递业务量增长25.2%,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3.4%,京东商城、苏宁易购销售额分别增长25%和55.5%。浑南、永安新城等4个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企业660余家,实现交易额900亿元。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15个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旅游和会展业发展良好,旅游总收入759亿元,增长15%;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257万人次,增长14.1%。建设旅游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11.3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8.9%。举办了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制博会等会展活动406项,展览交易额3025亿元,增长10%。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制定了《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粮食总产量70亿斤左右,建成万亩粮食作物优质绿色高效示范区20个。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6万亩,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2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0.9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新认证绿色食品33个。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发展到532家,增长1.7倍;网上交易额68亿元,增长1.2倍。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5.6%、10.2%和18.4%,分别高于全市5.6个、3.7个和3.4个百分点。

  (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坚持“项目为王”,通过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引领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民间投资比重提高,民间投资增长1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服务业投资增长21%,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投资分别增长158%、101%、79%和78%。

  重大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大幅提升。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74个,比上年增加443个。2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24个,比上年增加23个。50亿元以上项目43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6个。1074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048个,开复工率97.6%;完成投资1510.3亿元,增长18%。总投资30亿欧元的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开工奠基,这是国家2018年重点推进项目,也是沈阳10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对沈阳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总投资1000亿元的恒大文化旅游城、总投资400亿元的苏宁文创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100亿元的恒大华谊文化艺术中心、总投资74.5亿元的东软健康产业园二期、总投资22亿元的米其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等494个新建项目开工。华晨宝马X3、安川电机第三工厂、妙盛新能源电池等106个项目竣工投产。

  (三)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增强。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沈阳成立,机器人未来城、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项目奠基。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77个,新增远大智能制造等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沈阳区域云中心和华晨宝马、沈阳机床等企业5G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建设,华为云中心上线运行。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911项,获得专项资金9.1亿元。32个04专项、8个02专项结题验收。新增重大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5项,累计269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769项,研发新产品新工艺522项。获得专利授权1.2万件,增长32.3%。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31家,涌现“独角兽”企业1家和“瞪羚”企业8家。

  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启动建设。设立了沈阳市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成立了沈阳市科技创新大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50家。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1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登记市场主体17.3万户,增长2.8%。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4家,入驻企业7400家,聚集创业人员10万余人。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达到44家,入驻企业1849家,带动就业2.1万人。

  (四)关键领域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试点示范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我市成为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在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估中荣获创新奖,位居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第一集团,在全省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承诺制审批试点。“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沈阳市多规合一条例》颁布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总体审批时限控制在85个工作日以内。在国务院审改办专项调查中,施工许可办理效率居全国第四位,住宅类项目排名全国第一。全面推行“32证合一”登记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减至3.5个工作日。全面实施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市、区县(市)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进驻综合性政务大厅比例均达到70%,3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展政务窗口服务质量差、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垄断性行业服务、政府和企业失信、中介服务不规范、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六大专项整治,解决各类问题969个,发布惠企政策清单432项,红中介、灰中介得到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缩减60%。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国家授权先行先试的27项创新改革任务、国务院要求复制推广的首批13条创新改革任务和2018年沈阳市128条创新改革任务全部完成,顺利通过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三年总体评估验收。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中航发黎明军品竞争性采购制度等2项经验入选国家第二批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中德园承诺制审批等12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改革百佳案例。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改革被纳入国务院在全国推广的优化营商环境28项典型做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力破除无效供给,完成245户“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完成全部139个“三供一业”项目分离移交。持续推动去库存,全市商品住房可售面积950.5万平方米,下降9.5%,去化周期7.6个月。积极培育新动能,着力支持106个制造业智能升级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6万亩。推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落实税收新政减税42.7亿元;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10.6%,全年降低用电企业成本3.9亿元;取消免征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1项政府性基金,全年减轻企业负担1.6亿元;应急转贷资金周转投放26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环保、民生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教育等公共服务投资分别增长80%和12%。

  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市领导“一对一”“点对点”推进重点国企改革,出台了四批109条解决国企改革突出问题政策清单。机床集团被纳入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根据国家降准支持债转股新政,积极推动债转股工作。东药集团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8.5亿元,方大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沈鼓集团完成核电公司7亿元债转股工作。北方重工启动司法重整。具备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率达到54.8%,比上年末提高31.8个百分点。金控集团发起设立了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盛京资产公司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了国企改革基金。427户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正式启动。27户市属国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9%,资产负债率66.6%,比上年末下降9.4个百分点。

  重点专项改革力度加大。开发区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开发区+主题园区”模式,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设立了平台公司,沈阳高新区在全国产业园区排名由43位上升到39位,沈阳经开区由49位上升到21位,辉山经开区由164位上升到134位。市级政府机构和全市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全市3335家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265家,336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正式运行,80个乡镇全部设立国库。

  (五)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区域合作深入开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1013亿元,增长16.7%,其中,出口353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3亿美元,增长41%;实际到位内资813亿元,增长15%。

  开放平台和通道加快建设。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累计注册企业1.7万户,注册资本1923亿元,储备项目150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覆盖率超过80%。沈阳综合保税区桃仙园区通过国家验收。中德装备园新签约落地项目80个,累计达到177个,总投资50亿元的中德园机器人谷、总投资50亿元的北方生物医药谷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我市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项目达到16个,其中,5个平台投入运营。中欧班列发运169列,比上年增加43列,货物总值4.9亿美元。举办了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沈阳至法兰克福直达航线复航,新开通沈阳至洛杉矶直达航线。

  京沈对口合作深入推进。京沈对口合作产业项目达到218个,总投资32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京东于洪“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联东U谷大东国际汽车研创园等重大项目开工。中关村领创空间(沈阳)创新服务中心、沈阳·中国智谷双创街投入运营。

  “三引三回”活动成效明显。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3个城市开展引资引智活动,一汽普雷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等517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2812亿元,储备老乡、战友、校友人才3700人。

  “飞地经济”扎实推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制定“飞地经济”实施方案,召开推进“飞地经济”工作现场会,联讯电缆、鑫康医药物流园等12个飞地项目落地开工。

  (六)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提高。以“三城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快城乡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三城联创”取得显著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市民对创卫满意率93.5%。完成56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151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01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135座垃圾压缩站密闭改造等工程。拆除违章建筑953万平方米。拆除旱厕284座,改造公厕172座。完成503条街路行道树补植,裸露地面覆盖面积308万平方米。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单元网格5.1万个。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新国标省级评价验收并上报国家,综合得分97.19分,群众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80.7%。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京沈高铁沈阳至承德段、新民至通辽高铁开通,地铁2号线北延线投入运营、9号线试运行、10号线实现轨通。实施重点拥堵路段改造,打通怒江北街延长线、陵园北街等14条梗阻路段,东塔跨浑河桥、中央大街跨浑河桥、东一环快速路、胜利大街跨长白北路桥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通车,长青街快速路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400公里,实现全部村屯通硬化路。“浑河两岸”景观带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浑河景观带33公里,南北两岸61公里滨水慢道全线贯通。

  城市治理提升工作深入实施。全面推进“治改提创”40项工作176项具体任务。城建项目开复工350项,完成投资301.6亿元。实施50余项排水防涝工程,新建雨水干线15条,新建改造泵站21座。新增停车泊位20万个,智慧停车平台投入运行。完成棚户区改造16612套、农村危房改造391户。供水、燃气、供热管网改造分别完成1346公里、195公里和76公里。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6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19台。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5天,比上年增加29天;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9.6%和15.9%,创2013年国家新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拆除燃煤锅炉371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新开河、南运河、卫工明渠截污工程竣工,北部、西部、沈水湾、仙女河等9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升级改造,东部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老虎冲、大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完工,老虎冲餐厨垃圾处理场二期投入运行。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绿化提升三年行动累计造林50.8万亩。

  (七)加强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投入不断提高,民生支出776.4亿元,增长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5%,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强。

  三大攻坚战扎实开展。风险防控方面,化解政府性债务20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3.6%。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83.3亿元,增长9%,其中,财政补助119.5亿元,增长12.6%,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精准脱贫方面,投入扶贫资金8.7亿元,巩固扶持181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个,带动贫困户4400户。污染防治方面,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反馈的1388件问题已全部办结。我市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近两年投入资金30亿元,治理黑臭水体190公里。

  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新增热电联产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增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创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350个、试点学校49所。建成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13个,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198个养老服务机构全部实现医养结合,新增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新增养老床位4656张。发放公租房补贴3.9万户,完成公租房配租2万套。新建改造6.86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设施,1646家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完成“明厨亮灶”改造。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1.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48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74.2%;带动就业2.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87.8%。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控制目标0.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2.9万人,增长4.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上涨5.3%,实现“十四连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15%和5.88%,连续7年提高,贫困人员养老保险费由政府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450元提高到490元。启动价格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704.8万元,惠及困难群众76.9万人次。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新的学前教育奖补政策,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生每月补助分别提高165元和40元。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2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全面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校66人以上超大班额,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239个。全市公办中小学实行“弹性离校”,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特别奖。解决“择校热”问题,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高中阶段实现“零借读”,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得到加强。273所义务教育学校向社会开放操场。推进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深化“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宝马实训中心启动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医大一院浑南院区、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医院投入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联体全覆盖。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正式运行,市五院肿瘤防治中心PPP项目进展顺利,市传染病医院综合楼、市中心血站开工建设。市艺术学校迁建、市群众艺术馆改造等工程完工,市博物馆、帅府红楼群展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举办了国际合唱节、马拉松赛、青少年足球赛、青少年冰球赛等文化体育活动,确定了首批20所“冰雪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新建改造健身公园23个、健身步道200条。我市获得第十三届省运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桂冠。

  2018年,全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稳中有忧,振兴发展中还存在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等问题。一是稳增长压力较大。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宏观形势影响,我市传统工业仍存在一定困难,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同时,农业生产遭受了旱灾和疫情,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经济运行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重大产业项目和投资不足,县域经济比重偏低,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三是改革创新还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国家级试点示范进展不快,创新力度不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还不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不到位。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诚信政府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四是经济运行重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财政收支矛盾比较明显,个别区县财政支付压力较大,政府债务风险仍需有效防范,部分企业流动性风险有所增加,金融、类金融机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和防范。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开局之年。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长期积累的矛盾与新问题新挑战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从我市看,沈阳转型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稳中向好、动能集聚、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但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困难和挑战不可低估,要辩证看待形势变化,变中求稳、难中求进,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基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补齐“四个短板”,奋力推进“六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深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统筹推进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验,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创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的新局面。

  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和要求,深入研究分析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支撑因素和发展预期等情况,充分考虑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效应将不断释放,国家将实施增加地方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消费、减税降费、养老金全国统筹等政策措施;充分考虑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千亿以及“十三五”规划目标;充分考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充分考虑我市自贸区、自创区、中德园等重大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断增多,支持新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实施。我们将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为核心,其他指标按照匹配性和协调性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

  三、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全面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文件,用足用好国家各类支持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应;要率先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验,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共享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重点围绕发展综合质量效益设立完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考核等六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当好龙头、作出表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装备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实施100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业项目,建设5家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车间,实施200个技改项目。促进高端化发展,加快燃气轮机、核电装备、通用石化等领域产品研发升级,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重器”。强化工业精益管理,加快推进沈鼓、富创道场等精益管理运营机构建设,启动100户企业精益管理咨询工作。

  二是加快世界级汽车制造中心建设。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博览贸易、汽车文化等功能构建汽车全产业链,不断提升汽车产业丰厚度。支持华晨宝马、华晨雷诺、上通北盛、华晨中华等整车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金杯搬迁改造等项目。完善汽车服务体系,研发智能控制、无人驾驶等技术。实施“电动沈阳”计划,抓好华晨宝马X3纯电动汽车、东软睿驰PACK工厂等项目建设。全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2650亿元,力争2020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

  三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机器人、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加快机器人未来城、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德园机器人谷等项目建设,构建创新、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推进沈北、浑南航空零部件园区建设,提高波音系列和国产大飞机配套能力,建设辽宁省燃气轮机创新中心。推动沈阳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确保泰克纳姆系列飞机二期项目竣工投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商用步伐,推进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工程,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上云进程,全年推动100户企业上云。建设国家级IC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拓荆科技半导体薄膜设备、芯源高产能匀胶显影设备研发等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推进北方生物医药谷、眼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高性能数字诊疗设备研发制造。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实施《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推动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和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的17个细分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发展,推进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挂牌企业直投基金,储备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推进基金小镇建设。深化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任务,搭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国际软件园、国际设计谷等重点园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会展等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景区提质达标工程,推进盛京皇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增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旅游总收入增长15%。打造“根植型”展会,培育形成10个自有品牌展,引进2—3个国际品牌展,办好制博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继续扩大五爱等5个线上平台和浑南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4个线下园区规模。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金廊、太原街建设“百亿元级市场”和“千亿元级商圈”,中街建设全国高品位步行街。培育消费热点,制定促进冰雪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继续办好“四季游”“促消费”等活动。

  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振兴,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清晰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设施农业3000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6%。加快培育“三品一标”和沈阳大米、寒富苹果等农业品牌,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000家。完成60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0家。推动人才振兴,实施“盛京农村人才”引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培养造就乡土人才。推动文化振兴,实施“十镇百村”建设示范工程、乡村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土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振兴,实施224个村庄美化亮化绿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完成12.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推动组织振兴,深化基层有效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二)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国资、民资、外资“三资并进”的重要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是全力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围绕培育千亿产业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民生发展,全年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00个,6月底前续建项目100%复工,9月底前新建项目100%开工。推进华晨宝马新工厂、华晨雷诺、恒大文化旅游城、苏宁文创小镇、眼产业基地、沈阳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完成投资进度。围绕道路交通、生态环保、公用设施、安居保障、乡村振兴等方面实施103个城建项目;围绕排水防涝、海绵城市、运河水系护岸提升以及地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实施13个PPP项目;围绕实施人居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在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民生项目。

  二是抓好项目服务。完善项目服务机制,落实领导分级包保制度,逐项目、逐企业落实“1名项目管家+1名企业联系人+N个职能部门联系人”项目管家机制,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全程服务。重特大项目建立“现场指挥部”,实施项目观摩交流机制,解决项目受阻问题,突出解决好规划、拆迁、土地、验收、配套等10个重点环节的受阻问题。

  三是全面抓好园区建设。出台《沈阳市开发区(园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各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全面提高园区保障能力和供给水平。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大力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国家级园区策划5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至少引进1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省级园区策划5个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至少引进1个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四是注重精准有效招商。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工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打造12大千亿产业链,充分利用“三引三回”“京沈合作”等平台,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明确招商方向,深耕欧美、日韩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对接国际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对德全面对接工业4.0,对英重点围绕科技产业,对法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对日重点围绕机器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养老等产业,对韩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顶尖的“隐形冠军”企业。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到位内资均增长15%以上。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认可度。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打造营商环境一流城市。

  一是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开展政府失信、企业和群众办事难、跨区拉税源、市场准入门槛高等专项整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两年内解决政府拖欠民营企业工程款及招商引资政策不兑现问题。加快推进“信用沈阳”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开展“企业评、群众议”活动,确保企业和群众对我市营商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达到95%以上。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施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市、区县(市)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设立“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专区”,项目审批时限再压缩30%以上。

  三是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商事主体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注销以及办水、办气、办产权等审批时限。构建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在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立目录管理和审批、监管信息“双告知”“双反馈”机制。

  (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解决风险防控、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重大问题。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风险防控。全面落实《加强财政风险防控的意见》,做好政府债务化解工作。防范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困难企业排查和救助,对高负债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8%以内。加快金融风险预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和非法集资案件“减存控增”。落实好我市房地产调控“7条”“6条”等措施,加大市场供应,释放合理需求,促进供需平衡,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实施精准脱贫。巩固扶持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进一步提升60个重点贫困村和康平县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民市生猪养殖、康平县肉牛养殖等扶贫项目建设,在8个贫困村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财政承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进一步提高限额内的医疗费用新农合报销比例。

  三是加强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整改任务。持续整治“煤车尘炉”和挥发性有机物,淘汰20吨以下燃煤锅炉110台,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打好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蒲河、细河、北沙河等超标断面整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完成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新民屯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确保老虎冲、大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使用,城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处理。确保大辛餐厨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8%。

  (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

  一是继续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三年创新改革试验收官要求,全面完成国家授权的改革试验任务,复制推广创新改革经验,确保通过国家总体评估验收。深入谋划制定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科技领域深层次问题以及未来前瞻性重大问题等三个方面推进改革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改革典型案例和可复制推广经验。

  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实施“一企一策”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央企及社会资本合资合作,重点推进机床集团、沈鼓集团、燃气集团、中兴集团、副食集团、中城集团、公用集团、国合公司等企业母公司层面混改。建立健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市属国有独资、全资公司要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完成427户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任务,启动壳企业处置工作。开展国有资本投资授权经营试点,推动城投集团设立100亿元的基础设施PPP项目基金。

  三是扎实推进开发区改革。按照“管委会+平台公司”“开发区+主题园区”模式,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用人机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创新资本运作方式,进一步做实、做优平台公司资产,推动各开发区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达到3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在55%以下,平台公司进入实质化运营。

  四是加快实施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基金体系作用,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市)区财权事权关系,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分灶吃饭、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各县(市)区和乡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人才机制改革,全面升级“盛京人才”战略,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七大人才工程。

  (六)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发展的根本途径,抢占经济增长制高点,推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提升创新主体能力。继续实施“1123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入库培育200家,“瞪羚”企业入库培育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推进02专项、04专项等重大专项建设,点对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施百项“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加快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研制开发。

  二是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高创新效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推广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成果转化模式,开展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等政策试点。积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创新俱乐部等交流平台,加快东北科技大市场等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以上,本地成交占比达到40%以上。

  三是强化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沈阳,加快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推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眼基因库等6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1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探索科技条件平台市场化运营模式,科技条件平台注册企业达到900家,组织京沈科技创新峰会等活动。加快中国(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体系。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建立100家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科保贷试点,加大科创基金对初创期、种子期企业扶持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启动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建设。深入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国“双创周”系列活动。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发展壮大,“双创”孵化载体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有针对性地引进实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坚持把开放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能级和水平。

  一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创建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融入中国—中东欧“16+1”、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中日韩“3+X”合作机制,筹办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地方领导人会议,推进中东欧16国沈阳国家展示馆建设,推进“中俄经贸物流东方快车”等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对接中蒙俄、孟中印缅、中印等国际产能合作机制,重点推进特变电工蒙古330千伏输变电、华晨汽车伊朗轿车生产线等境外投资项目。

  二是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和通道建设。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率达到100%。推动沈阳综合保税区桃仙园区封关运行,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中德装备园建设,全年争取100个项目落地。推进东北亚航空枢纽建设,积极开通沈阳至美国、俄罗斯等国际航线,加密通往日韩和东盟等国际航线。创建临空经济示范区,申建进境药品等指定口岸,加快建设空港口岸物流快件监管中心等项目。编制实施沈阳港总体规划,组建沈阳国际陆港合资公司,提高中欧班列货源集结率。

  三是着力提升外贸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引进出口龙头企业,支持50户出口重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口博览会、广交会,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浑南区申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对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贴息支持。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聚贸、敦煌网等11个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争取全年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不低于上年。

  四是深入推进与先进地区合作。深化京沈对口合作,围绕人才、市场、政策、资源、平台等5大领域,加快推进20项重点任务,推进京沈IC装备产业联盟、清华启迪科技城等218个合作项目。组织沈阳创新主体“北京行”、在京专家和博士“沈阳行”等活动,打造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示范工程。探索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江苏省重点城市对接合作,重点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开展合作。

  五是全力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建立发展协调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创新合作机制,推动规划计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管理、要素市场、生态治理6个对接,推进产业分工体系、交通网络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沈阳经济区连接、聚合、扩散能力。

  六是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实施“飞地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区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承接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移。把“飞地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强化乡镇招商职能,“一区一市两县”的各乡镇(街)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个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1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

  (八)加快壮大民营经济,培育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主体。加快实施《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力争市场主体达到100万户,实现“个转企”2000户,“小升规”200户,“规升巨”20户。

  一是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成立政府诚信问题、税费问题、涉法涉诉问题、城市建设问题、企业融资问题等五大工作专班,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原则,组织各级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开展送政策、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做好企业的“信息员、服务员、联络员、协调员”。开展民营企业就业、纳税、创新、产值“四个百强”评选。建立“政企直通车”APP平台,打造职能部门与企业数字化沟通联络平台,确保沟通联系及时、精准、有效。

  二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对确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税的企业,可依法办理税款延期缴纳。降低物流成本,扩大物流智能终端覆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对连续6个月未拖欠缴费的企业,燃气预付费下调50%,对连续12个月未拖欠缴费的企业,取消燃气预付费;对资金周转确有困难不能预交电费的企业,可提前签订抵押或质押担保协议;将用水发展工程设计费、监理费比例降低10%。

  三是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应急转贷资金增加到10亿元。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安排100亿元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平台。加大流动性风险专项防范力度,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发展)基金。建立“助保贷”风险补偿资金,引进保险资金开展“融保通”业务,对创业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实施贴息政策。

  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招投标活动中,严格按照工程规模与企业资质等级相适应原则执行。加大政府采购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各部门预留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吸引民营资本在重大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重点项目合资合作。

  五是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制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为清单。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政府重大经济政策企业家咨询参与机制,健全市、县、乡镇(街)三级与企业家协商机制。建立与商会协会定期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商会协会在政策制定、第三方评估、招商引资、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

  (九)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吸收先进理念、树立更高标准,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不断提高规划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实施“一张蓝图”,优化功能分区。制定2019年“多规合一”项目空间实施计划,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深化城市控详规划,编制完善污染治理、绿化水系、能源设施、垃圾焚烧发电等专项规划。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抓好土地督察问题整改,强化存量土地攻坚,盘活各类闲置低效资源。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启动沈白高铁建设,确保地铁9号线正式运营、10号线试运行,加快地铁4号线建设,推动地铁2号线南延线、3号线开工建设。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长青街快速路、沈辽路高架桥、胜利大街快速路建成通车。加强交通拥堵治理,新建盘活停车泊位15万个,打通昆山西路西延线等12处梗阻路,启动建设沈山铁路道口等8处铁路平改立工程,新建15处行人过街设施。提高城市配套保障能力,完成大伙房输水配套西部净水厂二期建设,加快推进盛京500千伏枢纽工程和8处220千伏区域电源点建设。

  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全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市容环境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做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估验收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前期工作。深入推进“治改提创”,改造老旧小区100个、棚户区16161套、农村危房631户,对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同步安装电梯。继续开展排水防涝工程,新建改造7个排水系统、7座泵站。改造供水内网300公里、燃气管网185公里、供热管网40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车380台。

  (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成果。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加大就业支持力度。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继续实施“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00场,实现12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沈就业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带头人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创业带头人2000人,带动就业1万人。全力以赴稳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广机床集团双创模式,鼓励企业通过内部转岗、劳务输出、培训再就业等方式安置富余职工。

  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依法依规开展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拓宽资金渠道,推进国有资产划转变现,积极争取中央调剂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补贴“护航行动”,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调整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疾病诊断分类(DRGs)付费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不低于5%,农村标准增幅高于城市标准。

  三是持续开展民生工程。新增热电联产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增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达到500个、试点学校达到283所,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45个。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新增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站300个。继续实行公租房货币化,发放公租房补贴2万户。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开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奖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5%。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问题。健全“弹性离校”考核评价制度。适应新高考改革,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加快中德学院、宝马实训中心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深入落实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精神,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市传染病医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康平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年底前每个区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打造半小时基层医疗服务圈。支持市属医疗机构加大学生体质检测,特别是近视眼筛查和矫治。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体育馆综合体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推动“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设,与中国足协共建国家级青训基地。繁荣文化事业,创作文艺精品,培育盛京大剧院等文艺品牌,继续实施艺术惠民工程,惠民演出不少于300场,举办好中国·沈阳合唱音乐季、国际冰雪节、马拉松赛、青少年足球赛等文化体育活动。

  各位代表,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认真贯彻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咬定目标不放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坚决完成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