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规划纲要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部分)
时间:2006年10月25日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字体: ] 打印
市发展改革委 2006年10月25日

  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农村经济放到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壮大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农民、建设树立新作风,加快“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柴垛、清路障,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步伐,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农村新型产业格局。紧紧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抓好县区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扩张,大幅度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工业占农村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每个区县(市)都要形成两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加强富民经济小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设施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培育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面积和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比重分别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全面搞活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基本建立县、乡、村三级商品市场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综合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信息网络系统,努力形成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国际市场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新建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

  12.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郊区10个规划新城为重点,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把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与村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快郊区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远郊地区规模较小的村屯加速向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小城镇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三环”以内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全部实现城市化。以“四清四改”为基本标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民住宅和生态环境建设,搞好村镇绿化和水土保持,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到2010年,4个郊区50%、4个县(市)3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实现村村通客车,完成全市城乡有线电视网络联并网任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1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总量,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1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施千村富民小区工程,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施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工程,引导广大农民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和专业型转变,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民转移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到2010年基本实现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努力开辟增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