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市民政局副局长邹吉东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市民政事业费支出91.41亿元,民政服务机构和设施达7866个,谋划推进民政项目137个。
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17年连涨
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沈阳市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和照料护理费33.34亿元。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17年连涨。低保标准于2022年实现城乡统一。建成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推动11个部门60类数据共享,有力保障低保对象9.7万人、特困人员2万人。
孤儿养育标准大幅提升为每人每月2610元。实施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三年行动,服务儿童5.07万人次。成立全省首支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提升行动,累计发放补贴7.1亿元。
率先在全省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与政府购买服务,累计改造1.14万户,提供上门服务超189.4万人次、278.3万小时。为沈阳市户籍80-89周岁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30元高龄津贴,惠及近20万人。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拓展,机构养老服务实现新跃升。吸引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落户,全市养老机构达283家,床位3.96万张。“盛情康养”沈阳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上线,为全国智慧养老提供“沈阳范本”。
“全国通办”婚姻登记1.3万对
婚姻登记服务便捷温馨,“全国通办”婚姻登记达1.3万对,极大方便群众。打造“沈阳喜事”品牌,举办特色集体婚礼、集体颁证230余场。建成景区结婚登记点5个、户外颁证点3个,推动“婚登+文旅”融合创新。
殡葬服务规范惠民,累计为7.2万名减免对象减免费用8995万元,海葬数量4.3万盒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上线“沈阳殡仪96144”微信小程序,全面规范殡仪服务收费,群众治丧费用平均降低1500余元。
地名服务精准高效。规范命名全市道路地名566条,命名乡村地名219条。其中乡村地名建设经验入选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指南1.0版》,评选市区两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158个。
全市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5600余家,打造“沈慈阳善”品牌,慈善组织达125家,累计捐赠款物金额达5.7亿元,帮扶困难群众20余万人次。
累计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15309张
今年,沈阳市获批成为全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7个试点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养老服务电子消费券15309张,惠及近万名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
该政策补贴对象范围为在我市居住(不限户籍),经专业机构评估达到中度、重度、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均可自愿申请补贴,用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涵盖助餐、助浴、助洁、助行服务以及日间托养等多元场景。目前沈阳市已认定163家养老服务机构、15家老年人能力评估机构参与服务,形成了城乡全覆盖的服务网络。
推出“大救助”信息平台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市民政局推出“大救助”信息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形成“5+3+3+3+3”的信息化社会救助模式,变“基本生活救助”为“多元综合救助”,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了全业务入网、全对象监测、全系统集成、全领域提效和全过程监管。通过系统化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并总结形成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任务典型经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许非)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