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沈阳市召开全市农办主任暨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全面复盘2024年“三农”工作成果,精心谋划部署今年工作重点,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发起新一轮冲刺。
回顾2024年,沈阳在“三农”领域成绩斐然。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显著,农业强市与食品工业大市建设稳步提速。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超越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两项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粮食产量达80.1亿斤,稳居全省首位。新培育2家国家级、18家省级龙头企业,食品产业产值攀升至1121亿元,增长5.6%。
会议明确,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锚定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农业强市和食品工业大市建设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严守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方位提升乡村产业、建设与治理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16万亩、产量81.2亿斤任务。建设71.71万亩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推广5000台(套)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做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助力种粮降本增效。
稳定重要农产品供应
强化蔬菜、生猪、水产品等生产指导。新建改造9000亩设施种植面积,推动肉鸡全产业链发展,扶持草食家畜和饲草料企业。完成20个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升级改造,优化渔业结构,推广稻田虾蟹种养,提升渔业附加值。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聚焦全市“1+8”特色产业,实施10个国家产业集群项目,打造“酸菜之乡”等特色名片。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做强“沈阳臻品”品牌。推广“农文体旅+”模式,力争培育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支持1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
加快食品工业大市建设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抓好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推动蓝莓超级工厂等项目落地投产。推进新民酸菜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争取国家产业集群和融合项目。
打造宜居和美乡村
巩固农村环境净化成果,深化“专项整治+日常保洁”机制。全面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地膜回收治理水平。建设5000户和美庭院、1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20个和美田园,打造近郊乡村“五个振兴”样板线和9个省乡村振兴示范带。
强化科技与改革驱动
推进二轮承包地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和“三资”管理整治。用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推动增收。落实种业发展政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争创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数字农业场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