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民市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锚定“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树立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县域样板”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三产融合、三生融合、城乡融合为方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聚焦项目加快建设 集聚县域发展新动能
深入落实重点项目“谋划储备一批、招引签约一批、落地开工一批、竣工投产一批”专项行动,紧盯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资金到位率、按期竣工率,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2024年,新民市全年谋划储备重点项目268个,总投资2172.8亿元,累计争取资金15.1亿元。风电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威斯朗农机装备产业园等120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签约。美团共享单车(东北)结算中心、鲜生活中央厨房等66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落地,总投资193.7亿元。东新药业中药生产、瑞东工业园等150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复工,总投资238.4亿元。玖龙纸业62万吨制浆、中储粮新民直属库等5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乡村振兴更加坚实
优化域内东西部协同联动格局,突出河西乡镇现代化大农业种养基地、河东乡镇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前店后厂大基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实现三产融合并进,乡村振兴大跨越。
现代大农业加快建设,稻米杂粮、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淡水鱼4条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育苗标准化、规模化能力不断提升,年育苗突破3.2亿株。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项目建设完成。造纸包印、食品医药工业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东北酸菜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10万级GMP智能化生产车间投入运营。新民酸菜列入国家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与北药集团合作,加快新民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北药中药饮片加工基地落成,智慧煎药中心投入使用,5200亩林下中草药种植成果喜人。新能源、新材料集聚成链。中电建150MW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投资10亿元的100MW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列入全省试点示范;投资20亿元的金风科技风电产业制造基地项目顺利开工。绿色循环零碳产业园区完成规划,沈阳(新民)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一体化项目已启动建设。星光碳化硅新材料项目持续增资扩产。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秋实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园年交易量突破70万吨,中通快运东北管理中心主体完工,鲜生活冷链基地二期即将竣工。新民市获评国家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
推动环境绿色发展 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全市河流断面考核全面达标,水质创历史最高水平。秀水河、养息牧河等水体整治工程如期竣工,10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持续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退化林修复2.68万亩、森林抚育2.7万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公主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入验收阶段。提质扩面“和美乡村”建设,建成10条特色庭院示范街、50条和美示范街及500个五星庭院典范户。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村级回收+乡级集中+再生资源企业转运再利用”体系,年内收集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120余吨,回收废弃农膜1000余吨。
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新型城镇化更趋深入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开发区为载体、中心镇和重点镇为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项目,推动胡台公交场站二期工程建设。新民环线公路新建工程通过国家发改委提级论证并完成初步设计、推动秦沈高速、新阜高速公路、沈张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完善城市地下管网体系,推进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四好农村路”248.9公里,5G基站累计达到2062个。实现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改造。新民市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重点县。
加强社会基本保障 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深化“舒心就业”工程,打造舒心就业社区、村37个。开展“万名农民进职校”活动,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00余人,助力新民市酸菜和中草药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新民农技工”获评东北地区带动就业劳务品牌称号。
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个,新培育“品质养老”社区19个、村105个,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35个社区全覆盖。“健康新民”深入实施,门诊共济改革平稳运行。辽西北传染病慢性病治疗中心主体竣工,26家乡镇卫生院完成中医馆建设,大柳屯中医院获评“辽宁省国医堂”。
“幸福教育”进社区(村)扎实推进,35个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7%。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