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 -> 工作信息
激发创新活力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年06月28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6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沈北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作新闻发布,介绍各区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系列举措。

  铁西区

  产业向“新” 服务升级 企业硬核发展动力足

  “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企业、大抓园区,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6月27日举行的“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铁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薛庆彬详细介绍了铁西区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系列举措。

  坚持产业立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企业强才能工业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靠企业。铁西区制发《铁西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支撑全面振兴的一流企业方阵。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6大产业集群,沈鼓、机床等7个头部企业配套产业园和中关村、检验检测等12个特色产业园,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扛起“大国重器”担当。投入近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及市场化应用,截至目前,获批国家和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51个,远大压缩机超高压压缩机实现国产化替代,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贡献力量。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助推降本提质增效。出台技改项目投资补贴政策,按照10%对技改投资给予补贴,累计推进机车车辆厂等146个技改项目,总投资148亿元,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企业转型发展。铁西区构建锂电池、氢能、风光电、储能和应用“4+1”新能源产业体系,支持66家规上新能源企业发展,加速推动远景科技等领军企业项目布局。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将今年作为“科技创新年”,铁西区召开科技创新生态大会,制定实施行动计划及十二条支持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瞄准科技领军企业及配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龙门式五轴加工中心、150万吨乙烯三机等25个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86.6亿元。

  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发挥“3+1+9”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43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速高端人才聚集、颠覆性技术突破。兴华航空电器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辽宁省工业母机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沈阳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率超90%,“科创中国”试点园区成果入选中国科协优秀案例。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围绕科技创新激活需求侧、打通供给侧、强化服务侧,扩大沈阳中关村京沈合作效应,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企业224家,加快谋划磁悬浮电力装备院士工作站和高速永磁电机院士工作站,累计招引高层次人才过千人。

  坚持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全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好服务、创造最优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铁定办”特色服务品牌,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建好用好中德园“一条龙”便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国际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入开展“项目管家”活动,管家平台已入驻企业12000余家。

  建设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组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为企业提供国际交流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4次会议。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坚持三生融合,高标准建设西峡湾国际城,打造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中心。做优做大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打造外向型经济策源地和外籍员工“第二故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叶青)

  大东区

  打好打赢三年行动 攻坚之年攻坚之战

  “今年以来,大东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特别是积极贯彻全市企业大会精神,不断完善助企纾困举措,营造尊企重企亲企安企氛围,致力于与企业“共赢”,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6月27日,大东区副区长陈兆春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第一方面,强化政策助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加强横向沟通,纵向协调,密切关注相关助企政策,做到主动申报、积极争取。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围绕上级政策支持领域,统筹研判,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高项目成熟度,争取更多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今年2月,驻区企业马卡智工和黎明航发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强化助企纾困政策落地。大力宣传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做好政策解读,指导企业规范提报审核材料。今年以来,共举办大型培训会6场、专项培训5场次,惠及企业400余家次,促进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累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0.7亿元,10家企业获得市科技服务业奖励专项资金,积极兑现政策资金2.5亿元,助力企业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三是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大东区扶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大东区关于支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云赋能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助企惠企政策,重点围绕大东区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落实国家促消费政策,开展“乐享生活·燃冬嘉年华”礼遇季、“春风十里·不如大东等你”、夏日享清凉大东“焕新”惠动你心大型促消费活动三次,发放消费券金额共计2400余万元,拉动消费15亿元以上,全面激发消费活力和以旧换新热情,提升市场信心。

  第二方面,培育产业生态。一是完善配套体系。规划建设宝马头部企业配套园,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推进沈阳汽车与德资零部件企业成立本地合资公司,招引项目落地入园,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加快建设智能网联大厦,引进智能网联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科技创新企业,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智能网联生态示范区。建设联东U谷·沈阳大东国际研创园,落户图南、长之琳、真空所、天枢等一批航空零部件企业,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二是加强银企对接。依托大东区金融服务联盟,年初至今,累计组织了“重点项目”“科技金融”等14次主题专场银企对接活动,成功协助企业授信、贷款0.3亿元。积极引导企业挂牌上市,增强市场竞争力,维创高科等20家企业在辽股交成功挂牌,挂牌数量位列各区县(市)榜首。三是搭建科创载体。提质升级沈阳大学科技园,组建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公司、大东区专利孵化平台,支持科大、中科等创建国家级科创载体,福耀玻璃、中之杰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领军企业,力争2024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50%,突破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家。

  第三方面,优化涉企服务。一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制作电子证照部门覆盖度达100%,梳理出105项“告知承诺”事项和2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涉企服务事项。组建重要审批节点部门“重点项目服务团”,加快推进审批手续办结。二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打造大东区“企动大东 共营未来”特色政企沟通平台,开展“亲清会客厅”,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截至目前,共开展“重点企业专场”“汽车城专场”“街道专场”“人才用工专场”等主题活动9场次,74家企业受邀参加。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项目管家”工作,为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成立沈阳市首个“惠帮企@链上沈阳”街道服务站,搭建政企“零距离”沟通服务平台,打造惠企便民营商环境。上半年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08件,全部办结。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特约通讯员 赵银晶)

  浑南区

  以“不一样”的服务 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浑南区始终把服务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以‘不一样’的创新服务和举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6月27日,浑南区委常委、副区长束从杰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浑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5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4.6亿元。目前已集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858家,IC装备、机器人、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高水平建设浑南科技城 激发企业创新发展不竭动力

  经过近三年的精心建设,浑南科技城的空间形态、核心平台、基础设施已基本成型,“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着力打造了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为龙头,“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各类大学科技园及研发机构为支撑的“2+4+N”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搭建了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辽宁沈阳机器人中试基地为代表的“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目前,已集聚市级以上中试基地25个,年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同时,全区深入实施“新东拓”科技招商专项行动,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科技特派员,目前已对接洽谈院士及院士团队16个,拟打造院士创新中心4个。

  建设完善“6+6+3”产业体系 着力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浑南区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6重点+6特色+3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好工业投资、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等组合拳,近三年先后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95个,获批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4个。

  着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IC装备、民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猛,电子光刻涂胶显影、高端磁体等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新字号”产业规模突破57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达到87%。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明确“未来城市、未来信息技术、未来健康”三大主攻方向,率先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诊疗等未来产业项目,已在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提振企业创新发展信心

  浑南区以打造东北营商环境“最优区”为目标,多措并举,全力以“营商”环境之优换“企业”发展之势。

  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围绕打造政务服务“极简办”目标,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在全国首创“BIM智能审批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无人机智能踏勘系统”,“三零”审批拓展至300余个事项,工程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90%以上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沈白客专等重点排迁工程进展顺利,220千伏远航变进出线隧道工程启动建设,9个“停缓建”项目有效处置,主次干道机械化扫保率、水冲作业率均达100%,11处地铁站口实现景观化提升,奥林匹克公园生态长廊获央视点赞。

  强化各类要素供给 全力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浑南区着力满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精准施策,悉心做好各类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主动破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着力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浑南区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科技城招商政策12条》等各类扶持政策。

  着力强化金融保障。已集聚金融及类金融服务机构563家,域内盛京基金小镇已集聚赛伯乐、德鸿投资、盛京私募等私募基金管理人35家、基金管理规模194.12亿元,年内还将提升至50家和300亿元,成为沈阳市三大金融集聚区之一。

  着力强化人才保障。制定实施了《沈阳浑南科技城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沈北新区

  优化“四大环境” 用心用情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沈北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把企业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最倚重的主体和力量,接续优化政务、创新、政策、服务‘四大环境’,用心用情、不遗余力地推进驻区企业高质量发展。”6月27日,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沈北新区委常委、副区长凌鸣对外发布。

  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 用全资源要素服务企业建设

  在聚焦企业开工建设上,“拿地即开工”审批再“提速”。沈北新区将营商特色品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再次升级至3.0版,做到拿地前,一对一指导企业前置要件、模拟审批、容缺办理;拿地后,值守平台、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规证、图审等8个环节从过去6天的审批周期到现在“一天办结”。“一站式审批”保障再“集成”。围绕项目的准入把关、要素配置、工程报建、竣工验收四个阶段,设立水、电、气、热、信综合窗口,16个部门86项涉审事项实现联合报装、一表申请、集中办理。“清单式陪跑”服务再“精细”。建立了“实地走访,现场办公,帮办代办”服务机制,通过“服务交接、投产交接、固投提示”三张清单接力,全程“陪跑”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及时解决审批难点问题80余个,全区146个新建开工项目全部提前办结施工许可。

  打造活力充盈的创新环境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沈北新区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教育、科研、人才三方面创新优势,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年初以来,组织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开展技术交流活动7场,多链融合服务团开展对接活动8场,帮助启迪之星、泊肃叶等企业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1个,新授牌产学研合作基地2个、总数达到1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实现23.52亿元。促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为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了刘大响、刘嘉麒、杨凤田等8个院士团队,与航远航空、中电科47所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王向明院士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等67项成果成功转化。吸引各类人才增智赋能。制定《沈北新区“双招双引”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未来3年,新增人才奖补预算2640万元;建设英才社区,提供高品质人才公寓1241套,同时,对企业的高端人才给予绿色就医、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现已吸引C类以上人才208人。

  打造贴心精准的政策环境 用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畅行

  沈北新区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整合三方面政策资源,助推企业顺势而为、获得支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政策。帮助华铁异型材等8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生生物等3家企业的6个产品进入省级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库,欧施盾等8家企业入库沈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制定出台《沈北新区重点企业表奖办法》,92家企业获得经济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制定“招商引资‘新十条’”,燕京啤酒、益海嘉里等27家增资扩产企业受益受惠。用好用活转型升级政策。为区内50余家参会企业答疑解惑,现已完成数字化转型平台注册54家,六和机械等6个数字化优秀场景顺利申报省级示范项目评选。

  打造暖心周到的服务环境 用“精微服务”护航企业成长

  沈北新区选派758名干部,深入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提供全链条“管家式”服务,精准帮助1908家市场主体。银企合作引源头活水。上半年组织召开6场银企对接活动,37家次企业获得融资9.1亿元。强化上市辅导,培育航安型芯等4家企业纳入到上市后备企业台账。平台牵引促产需对接。打造“供需企业联谊会”“产业链供需平台”等品牌,帮企业站台、为企业代言、助企业宣传。深度对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浙采网和中农未来等多家供应链单位,促成区内企业实现订单3000万元。精准帮扶解燃眉之急。依托“惠帮企@链上沈阳”“项目管家服务”等平台收集问题,帮扶干部“一对一”实地走访,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道路运输不畅、专业人才不足、外贸资质不全等51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