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新民市深入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部署,把“12+1”赛道具体任务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机结合,细化210项具体措施,全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标兵、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沃土”。上半年,新民市GDP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8%,税收增长45.8%,固定资产投入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主要指标基本实现双过半,并保持三年稳定增长。在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晋位5名,进入50强。
产业振兴 发展能级在提升
三产协同打通“内循环”。聚力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开拓大市场。与北大荒合作,实施万亩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与修正集团合作,建设生产、销售和物流中心;与北京首农和顺鑫集团合作,推动北菜南运、净菜进京。“新民大米快递”被邮政总局评为全国快递服务金牌项目。
现代农业做优“土特产”。守住米袋子,241万亩粮田长势喜人;看好菜篮子,选育产销形成产业化,胡台新城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国农业企业联盟在新民设立首家地区联盟。
民营经济撑起“半边天”。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开展“振兴新突破,清风暖民心”活动,新增市场主体7500户,十月稻田三年递增40%,成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
产业项目开拓新领域。招商团队深耕主导产业,签约亿元项目68个,当期落地32个。新项目带动就业1.5万人,带活上下游产业。
文化振兴 厚植发展软实力
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引导爱家护家建家氛围。发掘万年遗存、千年古迹,彰显百年文脉,“新民记”正式上线。
举办荷花节、观鸟节、开鞍节等文旅活动,承办青歌赛、铁人三项等区域赛事,国内外媒体刊发报道近千篇。
人才振兴 引育壮大新动能
举办“人才赋能 筑梦乡村”主题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看新民”“论新民”。
与东北大学、中科院生态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中试基地建设。中国农大辽宁首家工作站落户新民。实施“乡村人才破土飘香”工程,培养认定“能艺师”681位,北安直播带货成为网红村。
生态振兴 城乡建设高品质
城市更新、客运场站等项目顺利推进,65项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全面实施,新民环线公路前期工作已经就绪,获批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开展尾菜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源头控制农业生产垃圾。城乡扫保实现市场化运作,生活垃圾全程闭环。
水系治理工程初见成效,溪溪湖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多彩稻香环线”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组织振兴 党建引领聚民心
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新建扩建村部17个,改建修缮53个,党群阵地巩固提升。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和跨村产业联合党委,村集体纯收入半年超过10万元的已达179个,50万元以上的11个。
数字乡村广泛应用,“三零”工作室发挥重要作用。红岭村被中组部评为“红色村庄”,张屯镇被推选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大干三季度 推进各赛道取得新突破
下半年,新民市将全力以赴大干三季度,决战全年红,聚焦目标任务,推进各赛道各领域取得新突破,誓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首胜。
持续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全域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加大核心板块、中心镇及开发区建设力度,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实施、签约项目落地,开复工亿元项目达到130个。以工带农,以销促产,实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发挥产地和市场规模效应,加快形成百亿产业集群。
打造“千万工程”新民实践。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既在改水改厕、道路建设、绿化亮化等“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也在治理体系构建、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发展等“看不见”的地方花气力,实现共美共富共享。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