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 -> 工作信息
创建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 带动农村残疾人种植户增产增收
市残联打造科技助残新品牌 沈阳经验在全国残联系统推广
时间:2023年05月18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3年05月18日

  市残联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紧密结合,与残疾人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5月17日,记者获悉,市残联针对农村残疾人增产增收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农村地区和广大残疾人中间开展调查研究,依托辽宁欣大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实施“大光赋能·科技助残”三年示范工程,带动农村残疾人种植户增产增收。中国残联在官方网站推广沈阳市工作经验。

  组建三个专班

  组建管理服务专班,对残疾人种植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实行“一户一档”,做到服务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组建安全生产专班,开展安全用电“百家行”活动,排查出蔬菜大棚种植户用电安全隐患90多处;组建技术扶持专班,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选取残疾人种植户示范点50个,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效果对比,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同时,不定期开展专场培训和微信群讲课,累计培训近1000人次,实地指导80余次,解决问题100余个。

  建立四个网络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残疾人种植户开展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建立技术物资配套网络,整合国内外优质农资产品,结合实际向残疾人种植户推荐使用;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发挥企业“姜大光”农产品注册商标、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9个国家级无公害食品认证等品牌效应和较完善的销售网络,让残疾人种植户销售无忧;建立农民互帮互助网络,成立不同农作物的互帮互助团,抱团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效应。

  开展“一对一”服务

  积极组织农技专家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或农村残疾人家庭成员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并赠送相关农业科技书籍。派出“驻地技术代表”与农村残疾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定时开展蔬菜大棚、果树栽培等全程技术服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对接,市残联组织科技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农业新优品种推介、新技术项目对接等活动,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指导农村残疾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服务链,市残联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把线下走村入户技术指导与线上直播、微信群及时咨询服务相结合,把科技助残服务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农技到人、农资到家、农机到户。

  拓展“菜单式”培训

  紧紧围绕残疾人实际需求,市残联开展精准化、个性化“菜单式”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科院教授及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围绕畜牧养殖、林果、棚菜种植、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对参训残疾人进行精准分类,制定不同培训项目,重点在康平县方家屯镇、辽中区肖寨门镇、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开展肉牛育肥繁育培训,在辽中区冷子堡镇开展淡水鱼养殖培训,在新民市金五台子镇开展肥羊繁育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农村残疾人200余名。

  成立并投入运营“大光赋能·科技助残”示范工程首家助残服务站——刘二堡服务站,将涉农专家配置到服务站中,固化服务模式,随时随地为区域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帮扶,把服务送到残疾人“家门口”。

  提供贴息贷款

  为有效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解决资金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市残联指导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由基地作为残疾人信贷担保方,按照“残联推荐、农行办贷、残疾人受益”的服务模式,依托中国农业银行“e推客”系统平台,为有劳动能力和贷款需求的残疾人、残疾人家庭成员、助残致富带头人等三类对象,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残疾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提供贴息贷款。

  与此同时,市残联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和募集爱心捐赠等方式,鼓励、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助力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目前已筹集资金180万元扶持420户脱贫残疾人发展养殖项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