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12+1’赛道一季度工作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志强就“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一枢纽、四中心”加快建设 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不断提升
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功能日益完善,沈白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全面启动建设,中欧班列(沈阳)开行数量东北排名第一,集结中心正式运行,5G基站总量居东北首位,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正式运行,获批国家“千兆城市”。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竞争优势凸显,航空动力产业园、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50万吨乙烯“三机”等一批大国重器挺起“工业脊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34%,沈阳晋升先进制造业全国百强城市第25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集聚,“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连续三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
区域性金融中心服务能力提升,金融商贸开发区单位面积金融贡献率稳居东北首位,东北地区首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全省首家续贷服务中心落户我市,我市成为东北首个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两万亿的城市,金融产业绩效排名东北第一。
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影响力显著增强,中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老北市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沈阳工业博物馆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稻梦空间景区晋升国家4A级。
深入谋划重大工程项目 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在“谋”字上下功夫,做实项目谋划。围绕重点领域,深入实施高端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引领等20项重大工程。一季度,全市共谋划推进项目2892个,同比增加223个,总投资2.3万亿元,增长10.2%;年度计划投资1860.3亿元,增长13.5%。
在“立”字上促创新,强化项目立项。对项目开展跟踪服务,推动由原来的“不见面审批”转为主动到企业服务,由原来的“绿色通道”升级为“延时服务”“专班服务”等定制服务,由原来的审批事后办理转为审批服务前置。一季度,全市2047个重点项目,已办结审批手续1962个,办结率95.8%,同比增长15.2个百分点。
在“推”字上求突破,健全推进机制。落实“四大班子”领导包保涉及沈阳振兴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100个重大项目机制。按月实行项目拉练现场会议机制,单月到落后区县开督导会,双月到先进区县开观摩会。应用“沈阳市重点项目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和“惠帮企@链上沈阳”企业服务工作平台,实时帮助项目和企业解决诉求问题。一季度,共梳理协调解决了“8+2”类问题52个,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在“建”字上见实效,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季度,全市开复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511个,同比增加163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0.4%。其中,新建项目267个,同比增加46个,续建项目1244个,同比增加117个。航空、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8大重点产业链项目567个,年度计划投资366亿元,增长18.2%。
深度打造消费场景和业态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增长
发放新春消费券。1月10日至2月28日期间,面向在沈个人消费者发放了1亿元新春消费券,累计核销消费券9710万元,拉动汽车、零售和餐饮消费37.6亿元,杠杆率达到1:38.67。
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开展“2023沈阳新春购物节”系列促消费活动,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开展夜间购物餐饮等活动,实施“24小时”不打烊促销计划,满足市民全天候消费需求。
发布沈阳十大城市消费场景。包括最质感的老街、最美味的街区、最生态的空间等10个消费场景,面向全国宣传推介中街、西塔街、稻梦小镇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消费资源,吸引更多游客赴沈观光消费。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发放了2023年第一批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针对上半年计划举办的28场会展活动。成功引进由中国矿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沈阳)国际矿业博览会。一季度,全市共举办沈阳国际广告展、沈阳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品牌重点展会30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