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推进精细化管理建设高品质城市 -> 工作推进
于洪区
十八般兵器打通城市洁化“毛细血管”
时间:2021年04月21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在于洪区大通湖街,环卫工人使用小型路面养护车作业,提升清洁质量。王雁摄

  落叶柳絮、绿地景墙、静态停车、边石缝隙……一直是困扰环卫部门的清扫难题。2021年,于洪区秉着“机械可覆盖、机械全覆盖”的先进理念,“十八般兵器”齐上阵,打通“洁化”毛细血管,促进城市管理微循环。

  目前,于洪区已将26条主次干道和194条一般道路纳入精细化精洗作业范畴。

  迷你车队联合作战

  4月20日,于洪区大通湖街,人行路上的三台迷你车格外显眼。

  小红车名字贴切——手扶式街路吸尘器,此刻,它正沿着人行路边的蘑菇石徐徐前行,两位工人一位负责驾驶,一位负责吸尘。小蓝车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它叫步道冲洗车,喷出水雾瞬间将前车扬起的灰尘覆盖,留下一地甘霖。车队尾部是一台绿白相间的小车,负责降尘洗扫,地上的落叶、纸屑等等全部被它收到“肚腩”之中。

  于洪区城市管理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魏宇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对全区达到可机扫条件的道路全部实施机械化扫保作业,利用现代机械装备的多元触角,破解精细化作业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静态停车下的路面清扫一直是困扰环卫部门的难题,当天,记者看到了摇臂静态车位洗扫车,它有一个长长的手臂,里面探出的黑色水枪线长度可达15米。记者现场掐表计算,一个车位30秒即完成“喷淋洗澡”。

  “中小型机械组合化、机械程序化作业后,真正实现车行路净、路见底色、边缝无土、席地可坐的标准。”沈阳市于洪区京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晶介绍道。

  一岗双责齐抓共管

  在城市市容环境问题源头管控上,于洪区实行了“一岗双责”的应急管理机制,一线环卫工人在常态清扫保洁作业的同时,承担起保洁区域内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和提报的任务,作为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监管的有益补充。

  当天,记者在吉利湖街上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作业的环卫工人李萍,在她的手机里,存着很多照片,都是她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路面塌陷、台阶破损、井盖松动……每天,李萍都会把拍下来的照片上传,自己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她的工作也更有了动力。

  于洪区在落实一岗双责的奖惩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环卫工人巡查时发现道路塌陷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避免问题发生的,最高奖励200元。最近的一次工资,李萍发现自己涨了300元钱。“现在机械化扫保力量增强了,我们借了不少力,将来再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城市因为我们的付出变得更加美丽。”她说。

  五位一体“昼夜无休”

  目前,于洪区全面推行了夜间五步序化+白天平立面一体化提标作业新模式,可机扫道路实行“洁化”不断档作业。

  “我们利用夜间车少、人少的作业优势,实行新五位一体(冲洗、抛滚、喷刷、吸扫、收线)机械化组合式作业模式。”凌晨,站在空无一人的街路上,魏宇正在指挥车辆作业,“高速滚刷抛滚和高压冲洗这两种作业方法用在夜间,可以有效避免油渍污泥喷溅到行人和车辆上,最大限度地杜绝敏感问题的发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今年早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之初,气温达到可机扫作业条件时,于洪区就启动高速滚刷实施抛滚作业,针对北方冬季桥梁、坡道等抛撒融雪剂后形成的越冬道路油泥开展冲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魏宇说,对道线清洗,他们一改原来的人行步道低压清洗,将装置与高压洗路车进行融合,达到增强压力作用,清洗效果达到真正的见底色的高标准。截至目前,于洪区对40台机械装备进行了深度研发改造。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徐娜通讯员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