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房产局副局长黄殿忠、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郭正学、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鲁瑶作相关新闻发布。
沈阳“十四五”时期改造老旧小区1823个
80.3万户居民焕新家园
发布会上,黄殿忠介绍,“十四五”以来,沈阳市房产局紧紧抓牢“稳增长”和“保民生”两条主线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出台房地产市场政策85条
坚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用好用足存量政策,一方面创新性地出台增量政策,精准施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十四五”期间,共出台房地产市场政策85条。组织形式多样的购房活动,包括市区两级房交会、“卖旧买新”“约沈阳悦购房”等活动,市房产局主要领导亲自做代言人,赴北京等地推介沈阳房地产市场优惠政策。2025年1月至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0.3%,商品住房每平方米均价10257元,外地人购房占全市商品住房销售面积的34.2%,同比增长3.8%,止跌回稳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沈阳房地产市场信心正在逐步加快恢复。
改造老旧小区1823个
围绕“一拆五改三增加”精心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23个,惠及居民80.3万户,1086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施工全面完成。着力提升供热保障能力,系统推进锅炉淘汰改造、管网改造等重点工作。2023年,沈阳市供热“冬病夏治”工作经验在北方地区15个城市全面推广。2024年,沈阳市智慧供热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城镇供热工作会议上推广。
积极实施城中村改造,先后启动15个项目,涉及居民10213户,目前已完成征收签约9688户,签约率94.86%。新建安置房预计2026年全部完成竣工验收。累计发放房票439张,兑付房源575套。同时,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42户,完成率102%。
着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8.29万户,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2万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126套。租房群体可享受子女教育、就业扶持、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和权利,2024年实现租房可落户,租购同权得到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住宅小区环境“二十条”管理标准,“十四五”期间开展多轮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巡查小区10.5万个(次),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4.8万处,组织各地区完成794个小区投资维护工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宁)
沈阳五年新开通4条地铁线
地铁里程突破200公里出行时间再缩短
发布会上,郭正学介绍,过去五年,沈阳先后获得“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形成15个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更新背街小巷925条
新开通4条地铁线,运行总里程从117公里增至204公里。建成元江街、南阳湖街等多条快速路,完成“二环南移”。实施南京桥改造。完成公和桥、东西高架桥等10座老旧桥梁加固。高标准完成102条、190公里重点街路更新。完成182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80.3万户居民,同步更新925条背街小巷。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955个、城市书房(屋)208个,完成20个完整社区试点。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933公里、排水管网393公里、供热管网844公里、燃气管网1350公里。完成高层住宅接驳天然气8.67万户,非居民用户“瓶改管”3656户。
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
推动临空经济区、中德产业园等一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京沈客专、沈白高铁等项目先后通车,完成沈阳站东广场等“三站一场”改造。推进“一河三湾”等核心板块建设,打造王家湾滨水特色功能区、浑南科技城高新产业聚合区等。推动中街、太原街等传统商圈迭代升级,打造西塔、八经咖啡小巷等特色街区,培育21个青年友好型街区,建成老北市等18条夜经济街区。沈阳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
方城年客流量增加148%
系统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2024年方城年客流量达1.38亿人次,较五年前增加148%。开展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修缮大国旅馆旧址等历史建筑。实施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等工程,每年超400万人次市民和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工业博物馆亮相央视春晚,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等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城市绿地率达40.74%
新增城区绿地16.9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40.74%;建设口袋公园3198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58%。建设国际化滨水空间,提标浑河沿线公园,打造城市会客厅;优化浑北主城水系,塑造都市活力走廊。建成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7.5万吨/日。新增清洁取暖面积4390万平方米。2024年,全市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建成超低能耗建筑30万平方米,新建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53%。
获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
新建城北等6座水厂,完成沈海热电厂异地迁建,盛京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投产,2.98万立方米LNG应急调峰储配站投入运营。获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实施6大类120个项目,整治内涝积水点29处。完成2.5万余公里市政管网和600座桥梁普查,安装燃气智能报警器约292万台(套),燃气、供水、供热市政管网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100%。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
数智赋能城市治理
“沈阳数字城管”解决38.94万件民生事
发布会上,鲁瑶介绍,沈阳自2021年起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沈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在全国第三个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验收,工作经验获多次推广,沈阳连续三年在全省城市管理“绿叶杯”竞赛中名列前茅。
“卫星遥感+AI识别”实现智慧监管
出台《沈阳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试行)》等33部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意见,制定52部行业管理标准和导则。策划开展了市政道路、环境卫生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11个系统,普查编码城市部件261万余个,汇聚融合数据1.84亿条,累计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超595.45万件。创新开发“井盖字典”“园林养护”等多个智能应用场景,运用卫星遥感、AI识别等技术实现智慧监管。上线“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8.94万件。
主要街路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确立“五位一体”环卫作业模式,主要街路和重点部位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推广建筑垃圾电子联单监管,积存点位清理率达92.9%,综合利用率达87.6%。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达100%,全市5000余个小区全部配备分类设施。完成925条背街小巷的“微更新”。实施390条道路大中修工程,累计维护面积达2322.2万平方米。出台东北地区首个《城市道路球墨铸铁检查井盖施工图集》地方标准,累计整治病害井盖21.3万个。完成10座老旧桥梁的系统性加固与一体化提升,同步加装桥梁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实施陵北街-白山东路、哈尔滨路-青年大街路口渠化改造工程,早晚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沈水之阳三千园”格局形成
高标准完成浑北环城水系排涝能力提升改造项目、新开河防洪排涝工程安全提升改造项目,清淤28.44万立方米,改造护岸12.55公里,新建闸门2座。大力增绿添彩,累计植树584.35万株,增绿16.9平方公里,打造15条特色景观大道和“花朝节”品牌。实施“一河两岸”提升改造,“沈水之阳三千园”格局形成。构建“一心一廊一带、三环四脉七川、两极十核百点”景观照明灯光布局,全市拥有景观照明点位800余处。开展路灯提亮、节能改造专项行动,整改问题街路200条。市容秩序方面,坚持“721”工作法,劝导清理市容秩序问题近百万件,推行“柔性执法,包容免罚”。推进执法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实现全市5300余个小区全覆盖,通过“未诉先办”解决居民身边问题3万余件。2024年启动架空线缆入地整治,完成200余条街路整治任务。牵头各类围挡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围挡920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