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巷道坑坑洼洼,下雨天踩一脚泥;现在路修平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站在刚硬化完的水泥巷道上,新民市新农村镇新农村村村民孟大叔脸上笑开了花。这温暖的场景,正是新农村镇2025年通村道路和巷道硬化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的生动缩影——既修好了乡村“致富路”,又架起了群众“增收桥”。
市发展改革委成立了工作推进组,超前谋划储备项目,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新民市精准聚焦群众“出行难”和“就业难”两大痛点,将农业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作为重点,把通村道路和巷道硬化列为核心建设内容。在多方共同努力争取下,新农村村2025年通村道路和巷道硬化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成功获得以工代赈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占总投资86%,硬化村道巷道45条,总长7.27公里。通过“中央+地方”双轮驱动保障资金,既确保项目“有钱建”,更让资金用在“刀刃上”。
以工代赈,关键在“赈”。项目坚持“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原则,带动20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及防返贫监测对象5人、退役军人7人、返乡农民工180人,三类重点群体占比超98%。按照“同工同酬、按劳取酬”标准,预计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以工代赈资金的50%以上,真正让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中“挣到钱、长技能”。
如今走进新农村村,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打通了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路通了,咱家的玉米、蔬菜拉出去能多卖两毛钱!”村民们算起“经济账”格外开心。而通过项目务工,返乡农民工掌握了道路硬化施工技能,部分人还组建了小型施工队,为后续参与乡村建设埋下“技能伏笔”。
一条硬化路,连接着民生与发展;一份劳务报酬,承载着希望与幸福。以工代赈项目用“小投入”撬动“大效益”,既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又激活了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市发展改革委将谋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支持范围,带动农村低收入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切实将以工代赈的政策落实到位。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