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市民化进程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社会的和谐稳定。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发布的“十四五”期间沈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情况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围绕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权益保障、改善居住条件,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就业结构、社会保障、社会融入等方面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就业是农民工在城市立足发展的根本。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我市农民工就业正从传统建筑业、制造业向服务业加快转移,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2024年,农民工在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达77.7%,较2020年提升1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收入水平看,工资性就业人员月均收入为4828元,较2020年增长17.3%;自我经营或雇主月均收入为6616元,较2020年增长27.3%,收入增长态势明显,反映出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融入能力持续增强。
权益保障更加完善 劳动关系趋于稳定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是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强其城市归属感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农民工“五险一金”参保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66.0%、58.2%、58.1%,与2020年相比,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提高,2024年受雇就业农民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63.4%,较2020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其中,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占比达45.8%,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安居方能乐业,随着城镇建设加快和保障性住房供应增加,农民工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实质性优化。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农民工家庭住房面积60平方米及以上的占比达58.5%,拥有独用厕所、取暖设备和洗澡设施的比例分别为97.8%、96.9%和87.2%,较2020年均有大幅提升。家用汽车拥有率为50.4%,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超过97%,反映出农民工生活品质正逐步向城市居民看齐。
社会融入程度加深 本地认同感明显增强
社会融入与心理认同是衡量市民化深度的关键指标。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农民工已在城镇定居,对本地生活的适应度与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尤为显著的是,多数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表现出积极的转变,66.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较2020年提升26.6个百分点。同时,超八成农民工对城市生活表示“适应”或“非常适应”,七成以上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显示出其在情感层面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不断深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郭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