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足富裕,今年康平县将开展11项专项行动,出台15项实施方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月1日,记者了解到,康平县近日出台2023年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围绕加快产业振兴、推动就业创业、激发改革活力、落实惠农政策等方面,“四轮驱动”加快提升全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好享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
就业创业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围绕农村劳动力服务需求,康平县将开展“春风行动暨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活动,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服务供需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推行就业服务实名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全年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000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
在全县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结合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充分挖掘用工潜力。利用衔接资金实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项目,全年计划帮扶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700人务工就业。
持续关注脱贫人口就业状态,进一步实现托底安置,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为零就业家庭提供兜底就业服务,确保每个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全年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重点打造“康平管家”等符合康平地域特征的劳务品牌,全年举行培训活动15场,培训农民工超2000人次。
全力落实各项创业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创业指导、资源对接、跟踪扶持等服务。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全年完成扶持创业带头人100人,带动就业600人,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
产业振兴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项目面积49万亩,提升耕地产出水平,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高农技水平,引进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及时发布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方案和主推肥料配方,指导农民按方施用。每村安排一名科技特派员做好农技推广与指导。积极争取省、市级科技团队来康平进行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化、规范化运行。全年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5家,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家。推动产业发展,推行“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挖掘“五小”(小加工、小商贸、小物流、小联营、小促销)乡村产业增效潜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助推农民经营增收。
持续叫响土特产品牌,有效保护整合“康平花生”“康平地瓜”“康平小米”等地理标志品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农特产品效益值。培植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做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计推出“卧龙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6条。新增市级电商示范村5个以上,确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幅不低于25%。
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户增收,鼓励扶持950户脱贫户及监测户自身发展“四小经济”产业项目实现家庭经济增收。为符合标准的脱贫户、监测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鼓励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农产品加工等增加收入。
制度改革
聚焦农村制度改革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共富”专项行动。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跨村(乡)联建等运行模式,打造跨村(乡)联建“致富共同体”,形成县域特色品牌,拓宽增收渠道。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健全农村集体财务与“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县级宅基地管理体制,探索农户宅基地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每个乡镇(街道)选取1个村开展“退宅还耕”试点。落实乡村资产项目收益分配,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惠农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发放惠农补贴,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通过“一卡通”足额精准发放。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和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融资担保等具体支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当年新增生产经营项目贷款给予贴息补助。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推广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等农业保险。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帮扶政策,对脱贫家庭(含监测对象)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给予“雨露计划”补助,全年计划帮扶100人。对跨省务工脱贫人员(含监测对象)进行交通补助,全年计划补助100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