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在组装空客A220飞机部件。
工人在沈阳皇冠蓝莓产业有限公司东北首条超高压冷杀菌(HPP)蓝莓果汁生产线上,生产蓝莓功能饮品。
工人在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组装盾构机。
工人在欧福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控制臂生产线上,赶制奔驰等高档汽车控制臂。
工人在沈阳盛杰蜡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赶制出口美国的杯蜡等产品。
工人在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赶制CT出口海外。
工人在富虹集团油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生产富虹非转基因一级大豆油。
一家才成立两年的包装企业,通过与同行差异化竞争,熬过疫情,迎来业绩的翻倍增长。企业负责人田甜告诉记者,今年前八个月,企业生产并未受到疫情影响,生产始终处于“达产”状态,员工从原有的30多人扩展到60余人。与此同时,不满足于现状的“大盒小盒”,又投入500万继续升级智能化设备,目前,企业订单已经排到年底。
和“大盒小盒”同样喜获发展的沈阳企业还有不少,位于浑南区的富虹集团油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虹集团”),疫情期间加班加点生产豆油产品,为全市居民生活提供重要保障。截至目前,富虹集团已经生产豆油8.9万吨,企业前8个月产值超过6.7亿元。
大盒小盒公司的订单饱满,富虹集团的满产达产,以及东软医疗CT出口全球……近一段时间,沈阳工业企业“饱和生产”的背后,体现的是沈阳市政企携手纾困解难,帮助“沈阳制造”走出困境,迎来新发展。
“为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沈阳落实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竭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建设、精准服务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为重点,全力以赴稳运行、稳投资、稳企业、稳产业链供应链,努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取得防疫物资生产、复工复产和工业发展阶段性成果。
半年来,为了进一步保障全市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沈阳市工信局成立了复工复产协调组和工作专班,形成“市区贯通、部门协同”的开复工组织领导体系,制定下发方案,组织全局140余名“企业管家”协调解决330户重点工业企业困难和问题660余项,实现了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平台线上实时跟踪,特别是跨地区为保障华晨宝马复工复产紧急协调天津、苏州两地,推动22户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了全市工业经济迅速复苏。
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逐步趋稳。沈阳市发挥企业管家和项目包保人作用,深入企业,深入项目,积极推进,靠前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受阻问题。同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落实智能升级和技术改造补助政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新能源汽车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推广应用政策,尽快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
为了解决全市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沈阳市工信局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开展“一对一”对接,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抗疫期间,市工信局为9户企业争取获批国家专项再贷款资金5.17亿元,7户企业获批国开行应急贷款3.91亿元、12户企业获批省优惠利率贷款5.97亿元。今年上半年,市工信局组织12家担保机构为149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95亿元,为7户担保机构拨付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约720万元。组织全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19年贷款贴息续贴和2020年新增贷款贴息,328户企业预计可获批贴息资金2432.97万元。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沈阳市建立民营经济运行体系,积极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决策部署,精准服务中小企业,确保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取得较好进展。截至目前,全市获国家、省和市工信部门认定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4家,场地面积达140余万平方米,入驻中小微企业共计2600余户,从业人员达2.3万人。为了降低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疫情期间,沈阳市还对大东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航新科技产业园、国际软件园、沈阳锦联新经济产业园等10余个双创基地都实行了租金和物业费减免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租金达3140万元,惠及入驻企业1525户,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中小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文
高级记者张文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