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在民政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如能科学植入、同步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将能够确保民政领域政策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使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2018年10月,市纪委监委通过正风肃纪大数据平台,向市民政局移交全市民政领域疑点问题信息8.1万条。如何及时堵塞民政管理漏洞?2019年7月,市民政局被列入沈阳市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在市纪委监委、市信息中心等部门指导下,针对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服务困难群众和困难群体多等特点,研发打造了综合性、一体化、多功能的沈阳市民政服务管理平台,并于2019年10月上线运行,从根本上破解了制约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建设的瓶颈和障碍。
A全业务入网
一个总平台+十个子平台
沈阳民政工作点多、面广,经梳理,共涵盖六大类21项工作职责,市民政局将所有核心业务纳入沈阳市民政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全业务入网”。“我们将原有的三个业务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根据需要又新增七个业务平台,形成了一个总平台包含十个子平台的全新格局。”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宽说。
沈阳市民政服务管理平台为总平台,下设十个子平台,包括“全市通办”服务管理平台、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平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管理平台、养老事业服务管理平台、殡葬事业服务管理平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平台、区划地名服务管理平台、婚姻登记服务管理平台、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沈阳市疫情防控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平台)和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平台。按照市纪委监委统一部署,市民政局还整合融入区县四个小专项平台,分别是沈河区民办养老机构补贴项目监管系统、法库县“高龄老人补贴”治理和监督系统、沈北新区残疾人补贴监管系统和皇姑区“知青”监管系统。
平台整合上线以来,共核对出不符合低保参保条件人数5000余人,处理死亡预警1227条,处理非本市户籍预警3584条,筛查统计长期不开展业务活动且多年未参加年检的社区团体50余家。
B特色平台多
精细化+全过程监管
沈阳市疫情防控 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平台
排查重点人群 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发生以来,每个沈阳人对手机里的健康通行码都不陌生。事实上,人们在系统中填入的个人信息最终都汇聚到一个排查重点人群的管理平台中来。“这个平台是我们在市纪委监委指导下,依托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组织人员连夜奋战,用了不到24个小时研发完成的沈阳市疫情防控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平台。”陈连宽说,“平台1月31日晚上线运行以来,在疫情防控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该平台由社区排查、村排查、迁入迁出管理、统计分析、来沈数据统计管理和境外入沈人员管理六大模块构成,可对全市重点人群进行数据查询、统计比对、人员筛选、信息避重、跨区流转、行踪记录以及趋势分析。平台技术开发团队负责人李雪龙说:“如想查询和平区4月20日至28日经过哈尔滨来沈人员情况,只要设定区域、来沈时间、出行地等内容,平台就会自动筛选出相关人员信息,显示处于居家隔离的人数是54人。”
据悉,通过全市社区工作人员地毯式排查和居民自助线上线下注册登记,共有三类主要信息录入平台:一是姓名、证件号码、实际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二是交通方式、主要途经地、同行人员等交通信息;三是行踪轨迹、接触人员等活动信息。工作人员可借助平台功能,准确掌握重点人员行踪轨迹,及时发现隔离人员发热情况,实时掌握跨区域人员流动信息等。同时,通过平台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够清晰、全面、直观地显示重点地区来沈人员等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和在各区、县(市)分布情况,为各地区、各部门研判疫情态势、调整防控部署、提高防控效率提供了精确数字依据。
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平台
实现精细化 全过程监管
以往民政部门资金、补贴、物资发放普遍依靠街道及社区人工核验、统计,不仅耗时费力,还会出现错发、漏发,甚至人为骗保、挪用等现象。社会救助平台的建立,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管三个阶段发挥监督体系作用,真正实现民政领域精细化、全过程行权监管。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刘晓春告诉记者,在没有开发使用平台时,工作人员想要及时发现重复参保、死亡参保等问题非常困难,核查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人为干预的风险;有了这个平台,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比如输入在保人员信息,再重复申请低保就不允许操作了,这是因为与大数据库信息进行了比对,‘重复保’得以避免。”刘晓春说,“同样,通过对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的备案信息进行核查,有效避免了‘关系保’‘人情保’;通过与公安、殡葬死亡库数据比对,有效避免了‘死亡保’等。”
此外,平台还能通过实时预警功能,实现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比如通过死亡预警,工作人员可为保障对象及时办理停保。平台还开发了审批留痕功能,能够清晰记录经办人员审批情况,对行权过程实施全链条管控,既可实现对违规行为的事后追溯查询,又可督促经办人员更好地履职尽责,防止审批超时、审批意见填写不规范等情况发生,有效整治经办人员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殡葬事业服务管理平台
应上尽上 全程在线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民政殡葬领域一些乱象成为集中整治的重点,殡葬服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为此,市民政局全力升级打造殡葬事业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推动互联网与殡葬服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殡葬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目前,96144车辆监控平台已经接入殡葬事业服务管理平台,殡葬管理部门能够对车辆行驶轨迹和现场情况实时了解、全面掌握。”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姚宁介绍,“海葬补贴申请、惠民殡葬补贴申请、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申请登记等模块也开发完成,实现了对殡葬补贴资金发放进行源头管控、全程管控。”
据悉,待平台进一步完善后,市民政局将向社会实时公布全市九家殡仪馆、14家公益性公墓、19家经营性公墓和具有殡葬行业信用标准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的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流程,向市民提供预约登记、信息查询、在线选购、评价投诉等服务项目,在方便群众同时,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C变为“我要做”
服务为本+行权监管
在市纪委监委大力推动下,民政领域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已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坚持服务为本,强化行权监管,在提供高效服务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确保权力规范有序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区划地名、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殡葬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连宽表示,市民政局将健全平台政务服务功能,强化平台监督管理功能,实现民政领域监督和治理方式方法上的信息化改进、制度机制上的科学化完善、格局体系上的规范化重塑,推动民政系统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