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辽沈大地铺金叠翠,新民市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秋粮丰收的序曲已全面奏响。记者10月27日了解到:2025年,新民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23亿斤。
全链条服务减环节 粮价高了农户笑了
作为辽沈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这几天,新民市的田野间农机轰鸣,种植户的场院里粮堆如山,玉米、水稻等主要秋粮作物进入集中收割期,热闹的丰收图景正在徐徐铺展。“玉米地交给合作社,省心又高产,价格还好!”在新民市红旗乡,农户崔磊看着场院里铺满的金黄玉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破解“丰收不增收”的难题,当地的文东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通产业链条,在今年秋收季推出了“从种到收再到售”全链条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整合专业农机资源,让农户实现“省心种、轻松收、高价卖”。合作社负责人苏文东拿起饱满的玉米穗介绍:“这是今年第一批收割的苞米,亩产可达2300斤!我们还直接对接下游深加工厂家,取消了中间环节,粮食的卖价能更高,农户们的收益更有保障了!”
“虾稻共生”创双赢 “一田双收”添底气
在前当堡镇蒲河新村的稻田里,除了沉甸甸的稻穗,还有另一番热闹景象——田埂旁的虾沟内,农户手持抄网穿梭,鲜活的蓝龙虾不时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与笑声交织。这是村里推广的“虾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结出的硕果:蓝龙虾以稻田杂草、浮游生物为食,既清理了田间杂物,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水稻则为龙虾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性循环。
“再有十来天,水稻就能收割,预计亩产1300斤!”村支书赵保玲信心满满,“明年,咱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农户靠这模式鼓起钱袋子。”
科技赋能提效能 机械化收割“加速度”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新民市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中国农业大学首个辽宁教授工作站落户当地企业,沈阳顺风实业集团组建“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累计推动14项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新民市还通过成立人才服务协会、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汇聚专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农民种养水平。
这几日,兴隆镇的邱家村,稻香同样沁人心脾。农户驾驶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一气呵成。“今年我种了200亩水稻,机械收割一天能收七八十亩,不仅损失率低,脱粒后的稻谷还干净无杂质!”种植户杨志海表示,机械化让秋收开启“加速模式”,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水稻产量和品质也显著提高。
新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秋收后粮食储藏、销售等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