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康平县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打好“微腐败”大清扫、“阳光三务+”系列和“清风窗口”评选“组合拳”,精准发力、综合施治,努力清除“污染源”、扎牢“铁笼子”、弘扬“正能量”,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基层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切实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无“微”不治
解决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非常满意!”近日,康平县纪委常委杨玉军再次来到柳树屯乡,对一件“微腐败”案件进行“上门”回访,举报人对案件查处结果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连连称赞。
年初以来,康平县纪委监委对“微腐败”大清扫案件实行“一案一策”, 每个环节都制定了“流程图”,强化领导包案、案件查办、责任落实、公开反馈,坚持做到“程序、事实、法纪”三个理清,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标准关,确保每一件“微腐败”案件都能查清查透。
县纪委监委全面总结梳理“微腐败”大清扫行动成果,针对侵占村集体“三资”、套取国家补助等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从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出发,启动了3个村的“三资”提级监督试点工作,发现资金方面疑似问题16个,梳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清单3大类36小项,推动建立符合康平实际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开展套取补贴资金问题专项整治,督促各地区建立科学规范的乡镇村级资金运行制度9个,以强化制度执行力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无“微”不治的坚定决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坚持“阳光”反腐
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在县纪委监委“阳光三务+再监督”大数据平台上,东关街道某村误工补助支出类公示项目因“零公开”而亮起了“红灯预警”。县纪委监委对此进行核实,“零公开”背后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涉事干部因此被问责。“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集体‘三资’历来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易发多发地带。”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文才说,开展“阳光+”系列“阳光三资”,就是要让阳光照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将知情权、监督权实实在在交到老百姓手里。
作为全省试点县,为了能够持续为全省“阳光三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平经验”,康平县把“阳光三务”与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紧密结合,积极打造“阳光三资”“阳光国企”“阳光校园”等“阳光+”系列,以“全要素公开、全周期公开、全过程监督”的“全周期管理”模式护航康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靶向、综合、源头强化基层治理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推动“阳光三务”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坚持转变作风
努力争创“清风窗口”
自清风护航“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暨争创“清风窗口”动员部署会召开后,康平县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全力推动争创“清风窗口”从点上突破向整体发力转变,从表层修复向系统重构推进,从注重硬环境向注重党建引领、制度供给、理念更新等软实力上提升跨越。目前,全县上报参评“窗口”80多个,覆盖率100%。在争创“清风窗口”过程中,各地区、各窗口单位在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方面按下“快进键”,成效可圈可点,“比学赶超”已成常态。比如,县营商局牵头建立“1+N”问题解决机制,推动全县N个候选“窗口”运行“8+16”受理体系。东升乡形成“清风窗口”“1+5+10+N+2”建设体系。北三家子乡新成立“民情接待室”,面对面受理、解决群众诉求,对待企业、群众坚持做到零推诿、零拒绝、零冷清、零拖时、零无果。
“小窗口”推动“大营商”,来自“窗口”的“徐徐清风”正在推动康平上下思想之变、能力之变、作风之变、营商之变,“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已成为康平县“企业出题我答题、企业事情我来办、企业发展我保障、企业先赢我后赢”的“四我”服务理念的“纲和魂”。
“打好‘微腐败’大清扫、阳光三务、清风窗口这一套‘组合拳’,是一体推进‘三不腐’、推动基层治理、净化康平政治生态的有效载体和强力抓手,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的强劲助推和具体保障。”康平县委书记李旭臣表示,康平县将坚持对“微腐败”零容忍,用有力震慑构筑“不敢腐”屏障;持续做深做实“阳光三务”,用机制保障“不能腐”落实落细;在争创“清风窗口”中,让干部在提高为民便民安民实践中强化“不想腐”自觉,以“微腐败”大清扫的战果、“阳光三务”的硕果、“清风窗口”的成果,全力保障“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