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手机上点几下,村里花的每一笔钱都能够清晰看到,真是太方便了。”沈阳市浑南区纪委监委依托大数据推进基层“三务”公开,在“廉洁浑南”微信公众号设立“阳光公开”专栏,将全区224个村(社区)党务、村务、财务全部公开,让村级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赢得群众好评。
村级组织直接面对群众,村级小微权力连着民生。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不断规范和完善基层“三务”公开工作,推动形成公开透明、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今年以来,浑南区纪委监委创新性推行“互联网+阳光三务”,进一步增强村(社区)“三务”公开的功能性和科学性,扩大群众知悉范围,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监督,强化基层用权监督约束。
“三务”公开群众看得见
浑南区纪委监委将“互联网+”引入村务监督,“让‘三务’公开从‘墙上’到‘网上’,再到‘指尖’,真正让群众看得见、看得全、看得懂、能监督。”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郭悦说。
2015年起,区纪委监委开始整体推进全区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以公示板公开为载体,将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公示板公示存在覆盖盲区,纸质公示板字迹易脱落,公示期得不到保证。”郭悦说,区纪委监委逐步探索村务公开新路径。
在“廉洁浑南”微信公众号“阳光公开”专栏中,区纪委监委统一制定“三务”指导目录,对村(社区)重大项目安排、资金管理使用、民生服务等信息一律进行公告、公示。群众通过手机微信即可随时查阅村(社区)人工车工、土地发包、采购报销等财务支出数据情况,方便参与监督,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监督并行。“为确保‘阳光公开’发挥更大效能,区纪委监委建立了督导检查联动机制,对推进缓慢、工作质效不高的街道、村(社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郭悦表示。
村务监督整治“微腐败”
“‘阳光公开’专栏正在逐渐发挥作用,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冯典书介绍,年初以来,共接到反映农村问题的信访举报41件,涉及“阳光公开”监督问题占到六成。
区纪委监委通过村“三务”公开平台及时发现查处一批基层“微腐败”问题。如桃仙街道某村村民通过村务公开平台发现车工费用报销存在异常,及时进行举报,经核查发现,有两个村存在重复报车工费用、出半天工报全天费用等问题,村干部及理财小组成员默许并在报销单上签字,导致司机多领车工费用共计6470元。13名村干部及理财小组成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王滨街道下辖12个村的村民在查看地力补贴信息公示时发现,存在销亡户的承包地没有被村里及时收回并重新分配给新增人口,而是由销亡户子女或亲属继续进行耕种,并且用销亡户的名义申领地力补贴问题。12名村干部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目前,全区10个街道224个村(社区)自2021年1月以来“三务”内容全部公开,累计公开信息3200余条。“各项数据透明公开,往期村务实时可查,大幅度减少了村民因‘三务’产生的基层社会矛盾,‘三务公开’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于凯说。
“问廉会”当面锣对面鼓
为进一步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管住基层“微权力”,治理基层“微腐败”,4月起,区纪委监委又创新性开展村级“面对面问答、实打实整改、心贴心服务”问廉活动。这是村级“阳光三务”的延伸,确保村务公开形成闭环。
开展面对面问廉活动,当面锣对面鼓,村干部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督促了村(社区)党组织和干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问题晒在阳光下,把质询放在台面上,倒逼职能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可以扎实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于凯表示。
截至4月底,浑南区已有13个试点村召开“问廉会”,现场提出问题62个,已解决问题54个。区纪委监委将继续通过面对面问廉活动回应群众关切,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新,融入各村(社区)当地廉政内容,将面对面问廉活动打造成浑南区“一村一品一特色”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品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