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辽中区“创建全国文明城 辽中玫瑰在行动”主题活动全面拉开帷幕,“创城+玫瑰”,文明“花”传承。一系列“玫瑰有约”活动将在“2020520”世纪之爱的日子里,挟裹着玫瑰花雨将文明甘泉润泽在城市的心田里。
第一波 万屏花开 点亮玫瑰
玫瑰有约,同屏共享。辽中区委宣传部向广大市民发出邀请:倡议市民将其设置为手机屏保壁纸,并在朋友圈及微信群中推广使用,将“创建全国文明城 辽中玫瑰在行动”主题壁纸通过搜狐辽中号上传至网络平台,免费供辽中市民下载。
玫瑰有约,同频共振。辽中区诚邀全民共同参与“点亮玫瑰”行动。届时,城区内所有LED大屏、临街电子屏,会同市民的手机屏幕壁纸同时开启“点亮玫瑰”模式,助力辽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
第二波 骑行扫街 敬献玫瑰
海之门广场,30位志愿者搭载着满筐的玫瑰,通过骑行扫街的方式向创城一线的工作者和文明市民敬献辽中玫瑰。
“收获玫瑰,收获感动”。正在执勤中的交警任学仕接到志愿者递来的玫瑰花后,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兴奋地说:“感谢大家对我们交警工作的肯定,我们辽中交警将持续文明规范交通秩序。对重点路段、重点车辆的违法行为保持严管态势,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做一份应有的贡献。”
在扫街过程中,文明志愿者随机抽选市民手机屏保。一旦发现对方的屏保飘满玫瑰,并显示出“创建全国文明城 辽中玫瑰在行动”的主题壁纸,便当场赠送一支“辽中玫瑰”,共赴浪漫玫瑰之约,共享文明共举之旅。
第三波 电商助力 热销玫瑰
“辽中玫瑰”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电商模式的洗礼,声名鹊起。
此次“玫瑰行动”借助电商平台,在“5·20”期间倡导诚信经营,用丰富多彩的手段塑造“辽中玫瑰”电商形象;同时,玫瑰商户以实际行动鼎力支持创城,推出多种促销活动。
微博直播,五位乡村大咖线上推广辽中好贺儿,辽中玫瑰携手辽中大米、辽中鲫鱼、辽中葡萄、辽中寒富苹果其他四位“仁兄”,将五大地理标志产品的魅力细细讲述。
多元化的线上活动,与线下全面开花的“玫瑰行动”形成呼应,在全域形成“玫瑰创城”的浓烈氛围。
升级波 花动沈城 广说玫瑰
玫瑰有约、爱的热度将持续到七夕。
辽中将充分挖掘辽中“有情有爱”的故事,呈现、注入“玫瑰有约”标签,计划筹办沈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玫瑰大使”评选活动,“浪漫你我 玫瑰有约”仪式,举办百人集体婚礼、少男少女抛花定“情”活动、辽中区“玫瑰丽人”海选大赛等。
“促进文明城市创建与辽中玫瑰产业发展双融合,实现双推进,让辽中玫瑰成为创城活动中的特色载体、亮丽名片,让文明创建伴随玫瑰芳香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辽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德强说。
走进六间房“玫瑰小镇” 感受国家级“玫瑰花房”
34年光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辽中玫瑰从辽中小镇迈向国际舞台,指引着“沈阳市花”走出成长的地方,遍布世界的繁华角落,进入人们的心灵通道,与精神文化紧密拥抱。
一条新闻 让农民嗅到“玫瑰商机”
临近520,辽中玫瑰花田又开始热闹起来。红的、粉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玫瑰争相怒放,好像集体踩好了节奏,等待向全世界告白。
5月18日,记者走进六间房镇长岗子村,探访玫瑰种植大户薛丽华家的“玫瑰花房”。
“这些粉色的玫瑰叫戴安娜,特别受到年轻人喜欢,卖得老火了,最近每天都能出四五千枝。”薛丽华正在采收玫瑰,手起刀落,动作十分娴熟。
移步花田一路聊。从菜农到花农的转变,源于薛丽华对市场的敏感的判断:“有一次我看新闻,知道咱沈阳的市花是玫瑰,坚信它一定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薛丽华开始分出一亩菜地,种上玫瑰,试探性经营。
剪枝、打药、套袋……薛丽华和老伴从零开始,边干边学,心意所致,花开绽放。
时至今日,她依然记得第一茬花带来的那笔沉甸甸收入:“当时老伴拿回来500元钱,我卖多少西红柿能挣这些钱啊……”随着效益越来越好,薛丽华的步子走得越来越快,从一亩地到如今四个玫瑰大棚,收入翻了十几番。而她的辽中玫瑰拿到鲜花市场几乎不落地,瞬间就被老主顾抢光。
“辽中玫瑰成了免检产品,质量诚信靠得住。”薛丽华说,“未来,我准备再多种一些玫瑰品种,颜色全一点,把质量搞上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沈阳玫瑰的家乡在辽中。”
一次转型 让辽中成为“玫瑰花园”
玫瑰香飘辽河两岸,这是一片得天独厚的玫瑰生态园。
据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辽中栽植玫瑰如种田,夏初开花,红苞逐月开,连续不断,花放大于盘,香味迷人”。在清朝,辽中玫瑰花被列为贡花,每年有成千上万枝贡奉宫廷。“小时候听老辈人讲,我们这儿离辽河近,水好,气候好,适合种玫瑰。”沿着历史长河寻找来路,20多年前,辽中六间房镇陆续有菜农、粮农向花农转型。
1986年春,六间房镇马三家村农民王兴来在自家承包地建起花棚,种植“红衣主教”玫瑰花,村民们眼见着玫瑰花的经济效益好,开始自发性发展,逐步从马三家村扩大到长岗子、化家村、久才岗等村。
2003年以来,六间房镇将棚花产业纳入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玫瑰花生产踏入快车道。“超玫”系列芳香四溢,鲜艳夺目,被沈阳市有关专家、学者和市民称之为“沈阳玫瑰”。
“辽中玫瑰曾经摘得全国第二届玫瑰花展览会金奖,享有国家地理标识称号,并进入了中国出口欧洲100个保护产品名单。”六间房镇镇长王珏介绍起家乡的玫瑰,言语里满是骄傲。
如今,辽中六间房镇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年产量超过3亿枝。作为玫瑰生产的重镇——六间房成为名副其实的“辽宁特产花卉之乡”。
一种取舍 让农业完成“文化升级”
在采访中,一位花农曾经说过的话犹在耳畔:“当初真没合计花还能赚钱,你说这玫瑰带刺,喂猪都不吃,卖谁去啊?”传统农民从种粮种菜的“温饱时代”努力转型,在眺望诗与远方的航程中,最终选择了迈向花卉美学欣赏的“文化领域”。
“说实话,我们发展真的踩在了国家发展的鼓点上!随着经济越来越好,人们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提升,而玫瑰花作为精神符号的浪漫代表,就是我们选择产业的方向。”如今,鲜切花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富民强镇”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辽中把发展鲜切花生产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打造玫瑰小镇,推进花卉小区建设,将观光农业旅游项目,融入玫瑰花产业发展之中;完善发展电商平台,拓宽玫瑰花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引进有实力企业进行玫瑰深加工,延伸玫瑰花产业链,逐步实现“互联网+玫瑰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