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后,忙活了一天的姜海洋都会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跟村民聊聊天,谈谈心。这是姜海洋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2018年,姜海洋被派到康平方家屯镇王家窝堡村任第一书记,对这段驻村时光,他感慨万千。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井井有条,姜海洋用爱心、诚心和耐心与村民相处,让自己逐渐成为了王家窝堡村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干实事的小姜书记
两年前,姜海洋一到村便开始走访村里的贫困户了解民情。回忆起当时村干部第一次向村民介绍自己时的情形,姜海洋说,村民们向我投来的多是不信任的目光,说话时也是特别有距离感。如何能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呢?姜海洋认识到,要想村民之所想,真正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脱贫致富。
过去村里人多靠种玉米为生,产量不稳定,收入也不高。通过走访调研,姜海洋意识到,要想让村民们富起来,就一定要把产业做起来。于是,他带领村集体发展合作社,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流转村里1500亩土地,种上了特色作物红薯和谷子,发展高效特色农作物。
为了让产品更具竞争力,他还为村里的农产品注册了品牌。并通过各大展会、网络平台以及实体店铺进行代言推介,让“王家窝堡”品牌获得了知名度和认可度。在当年的农博会上,王家窝堡村特别设置了展台,姜海洋和村民们带来了几千斤地瓜到会场布展,吸引了众多观展者驻足选购。在展会现场,姜海洋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地瓜很快就被订购了一大半,王家窝堡村的地瓜创下了一天销售2000多公斤的佳绩。
通过一件件实事的落实,姜海洋逐步赢得了村民和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与信任。每当说到他,村民们都不禁竖起大拇指:“小姜书记真是一位干实事的第一书记啊!”
闲不住的小姜书记
尚有全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患病多年。夫妻俩无儿无女,为了照顾妻子,尚有全无法到外面打工,只能靠在家种地维持生活。姜海洋了解情况后,优先雇用他到村合作社打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益,尚有全夫妻俩终于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村合作社采取的是“保底+分红”的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把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纳入到合作社,让他们得到了稳定收益。
今年9月11日,在王家窝堡村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村民刘绍忱正忙着铲草。刘绍忱也是合作社的一员,他将自家土地投入流转收益,并到合作社的葡萄大棚打工赚钱,大棚是在村合作社流转土地后建起来的。去年,姜海洋积极争取到社会组织捐赠,在村里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扶贫大棚,用来开发果蔬采摘项目,种上了葡萄,就此改变了王家窝堡村没有设施农业的历史。
王家窝堡村背靠卧龙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里将“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有机结合,打造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带动经济。姜海洋说,对于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已描绘出了美好蓝图。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整合具有地域特色景点,围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观鸟台、垂钓园,形成“渔—农—商”为一体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村民们都说,小姜书记是个闲不住的人,驻村两年多来,他帮贫困户发展“四小经济”,推进庭院认养项目,开办王家窝堡村草编创业培训班,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义诊,捐赠物资、药品。开展送文化下乡,大学生支教活动,建立图书馆……如今的王家窝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身兼数“职”的小姜书记
姜海洋经常去村民家走访和他们唠家常,了解村民的现实困难,并想方设法帮着解决问题。在村民眼中,姜海洋不仅是第一书记,他还是“司机”“快递员”“修理工”“孩子的辅导老师”“心理咨询师”……
在村里走访时,姜海洋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放学后在路上打闹玩耍,非常危险。经过询问得知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县城打工,没时间照看孩子,更别提辅导孩子写作业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姜海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村里成立了儿童“益”站,为孩子免费提供作业辅导和托管服务。还定期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游学活动,让村里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视野。
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做工作过程中,姜海洋耐心讲政策、讲道理,既当“矛盾调解员”又做“心理咨询师”。在王家窝堡村有一户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家里女主人患病,常年依靠服药维持。有一天她找到姜海洋,希望让姜海洋可以帮助解决家事,一唠就是整整一上午。最终,在姜海洋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位村民家的难题得到解决。
回顾驻村的岁月,姜海洋实觉收获良多。如今每当走在村子里,听到村民们亲切地招呼他“小姜书记”“海洋书记”,姜海洋感觉心中暖暖的。他用真心换来了乡亲们的真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