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辽中以恒久之功、非常之力,在夺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的道路全力奋进。
穿越疫情记者手记
老魏的忧与喜
辽中六间房镇对记者来说,并不陌生。两年前采访玫瑰产业就曾来过这里。
探访疫情之下的玫瑰小镇,远远看到一位花农,脚步迟缓,腰略有佝偻。走到近处,定睛一看——竟然是老魏。眼前的他,白发横生,面容憔悴,与记忆里那个人相差万里。
当年的魏殿清,手里握着两个玫瑰大棚,一年几十万的收入,让老爷子乐得悠哉。“花市需求量大,咱花不愁卖……”
那时,女儿心疼老爸,帮他在朋友圈里推广。老爷子还有些微词,“看不到现钱不实在。”
当时,闲聊中记者曾问过老魏,万一危机来了,有啥应对方法?依然记得老魏脸上自信的神情,“这是朝阳产业,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危机来了,顶多降点利润呗。”
然而,疫情来得太快,绝对不是降点利润就能应对那么简单。魏殿清几乎一夜愁白了发,看着满棚的玫瑰,心情沉到了极点。“谁能想到,疫情来了交通受阻,满棚的鲜花卖不出去,再过几天花都败了,所有的投入和辛苦全都白费了……”魏殿清几乎在一路哽咽中完成了对话。
这又何止是老魏的至暗时刻,疫情来临,个人、行业无不受到重大冲击,冲击之下,传统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势必要快速转型,魏殿清同样也被裹挟其中。
“这一次多亏区里帮忙对接电商,把我们的花全都卖出去了。”魏殿清开始意识到“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
亟需转型的又何止个体,辽中区委区政府,在“玫瑰困境”中,第一时间对接电商平台,宣传出口,打通销售通道……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跑赢了这场胜利。
辽中花农面对政府施援,并没有吵着哭穷,而是自强自救,勇于求生。他们组建微信群、直播带货、发力线上商城……开展营销全新尝试,寻找市场机会,谱写了一曲生死突围的玫瑰赞歌。
2003年的非典,在危机中,电商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同样,此次疫情危机,智慧果敢的辽中人借此跃向更高的天空。
在他们未来的篇章中将推动“特色产业+电商”示范村的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特色电商基地,全力扶持农业生产新业态、销售新模式的发展……
战疫后的辽中,必将迎来一个生命力更加顽强的市场。花农老魏,也会迎来更加美丽的春天。
组织领导和督导考核同举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
辽中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督导巡察,推动疫情防控从速从实开展,赢得了战“疫”主动权。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应急预案》《防控方案》,全面启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防控网络。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启动Ⅰ级响应,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小组升级为指挥部,成立14个专项工作组、17个“三合一”督导小分队、27个组长单位和纪委5个明察暗访巡察组,全力保障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包点镇街指导防控工作。
为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辽中区将疫情防控工作按20分的权重纳入2020年区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专项考核内容,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合一”督导小分队、组长单位和巡察组,分行业、分领域、区域全部下沉,全覆盖监察检查全区17个镇(街道),累计出动1364人次,督导检查点位5381个,提出指导意见157条,整改问题168个,依规依纪处理4人。
联防联控与医疗救助同向实现疫情防控零目标
辽中区一方面建立健全联防联控体系,一方面科学医疗救助,圆满完成了清“零”任务。
以三级防控网络为依托,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手段,累计开展十二轮大排查,对全区16万余户49万余人进行了全覆盖、无死角、地毯式摸排,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严防输入,先期在火车站、高速出口及省市级重要公路设置检查口11处,累计盘查人员168121人、过往车85647辆,做到了“不落一车,不漏一人”。
科学隔离医治,设置集中安置点2处,累计隔离观察118人;组建了150人的应急疫情处置队伍和两梯队60人的应急医疗队伍,实现全员全域全覆盖业务培训;改扩建发热门诊面积2000余平方米,新增设隔离病房1000平方米和隔离病床80张,采购急救车2辆。
强化舆论引导,下发“一封信”21.7万份,利用户外电子屏753块、城村社区宣传栏700余处,启动乡村大喇叭广播340处,出动流动宣传车72辆,切实提高了群众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社会稳定与环境治理同抓彰显为民服务大情怀
辽中区加大措施力度,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和社会稳定。加强防控物资储备和调度,通过红十字会捐赠、政府采购及其它渠道征集各类口罩238315个、防护服14235套、测温枪571把、各种消毒液26407升。
严格物资管理、使用和发放,定期公示,接受监督,确保物资使用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依法加大市场监管,每天出动执法人员75人,执法车13辆,畅通食品物资车辆通行,全面保障米、油、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充足供应。
开展全区住宅和庭院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累计清理房前屋后柴草杂物等“三堆”2983个,清运生产生活垃圾3282.95吨,清理畜禽粪污2092吨。集中处理疫情防控废弃物资8000余公斤、医疗废水1万余吨。
落实政策与精准服务同行推动企业项目快发展
辽中区创新使用“234”工作法,全力推动企业项目快速复工。
坚守“两条底线”。坚守疫情防控底线,深入开展返辽中人员排查,加强企业疫情防控措施指导,严防输入性风险;坚守安全生产底线,组织力量深入危化企业和烟花爆竹经销等企业开展安全检查,确保企业安全复工复产。
确保“三个优先”,即优先推动重点项目复工和规上工业复产、优先推进服务业复产、优先推进农业生产。
做到“四个到位”——
包保到位,建立“一个区级领导+项目管家+项目专员+责任单位”的包保帮扶体系,32位市管领导对50个重点项目做到实地走访全覆盖。
服务到位,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重点协调解决了企业在资金、物资、缓缴电费等企业面临的当紧问题,为企业多渠道筹集口罩15850只、测温枪20把、消毒液500公斤,发布了防控物资销售企业名录;为1209家企业进行免费投保,保险额度12.09亿元;协调工商银行发放信用贷款700万元;先后为沈阳艾克虎牌线缆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办理了缓缴电费审批手续;依托辽中区人力资源中心公众服务等平台,组织企业开展“春风行动”线上招聘活动。
宣传到位,持续宣传推送“疫情存续期间企业开复工”的各项惠企政策和工作要求。
政策到位,制定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关于印发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复工指导意见的通知》《辽中区关于加强企业(项目)开复工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严格落实降费补贴政策,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1%的政策,为35家企业办理援企稳岗补贴167万元,办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15500元。
在系列措施“组合拳”的保障下,全区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75.9%、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开复工率85.7%、商超营业率77%、药品经营企业营业率91%、住宿业营业率68%,外贸进出口企业全部复工,区内2家大型超市、3家农贸市场、12家生鲜超市、85个加油站全部复业,复业率100%,春耕备耕全面铺开。
四兄弟肥业复工复产供不应求
客户苦等六天六夜 只为拉走一车肥
等待排号的挂车队伍绵延数百米,因为窝在车里而略显疲态的司机师傅告诉记者:“他家的肥料太火了,我上次来足足等了六天六夜才拉到货……”
4月6日,记者来到辽中区四兄弟肥业有限公司。门外,几十辆大挂车同时守候的阵仗着实壮观。经过测温,消毒,安全等一系列检查后,记者走进了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轰鸣的节奏——金黄、雪白的肥料沿着生产线飞速前行,合格的肥料装袋后,迅速被智能机械手整齐划一地排列好……
“我们一天产量3000吨,现在八个车间同时运转,全天候生产,可依然供不应求。”综合部部长汪玉娜告诉记者,自从复工复产后,订单就如同雪花一般飘来。
目前正处于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复合肥的需求进入到井喷阶段。“我们公司生产的肥料是中科院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占据辽宁三甲,因此市场肯定度非常高。”深耕17年,四兄弟肥业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30万吨,出口远销韩国、泰国。
为了加强防疫保障,四兄弟肥业有限公司为工人们专门购置了石墨烯口罩,配备了消毒水、消毒洗手液等各种物资。
电商战“疫” 攻克滞销难题
危机化契机 振翅疾高宇
玫瑰危机
激活电商经济
今年情人节,辽中玫瑰遭遇了20年最大的危机——“疫情来了交通受阻,玫瑰抛在地里无路销售……”有的花农急得一夜白了头。
疫情突袭,辽中500万支玫瑰险殁花丛间。危急时刻,辽中区委、区政府责成区农业农村局立即成立调研小组,全面了解滞销情况。
在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辽中区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探索微信、网店等线上销售方式,推动销售模式转型。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做好沟通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全力解决辽中玫瑰花滞销问题。
在沈阳媒体的助力推广下,辽中玫瑰迅速在朋友圈中华丽盛放——“原来我们的地产玫瑰就是辽中玫瑰啊,家乡玫瑰必须挺它……”在众网友爱的加持下,辽中玫瑰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搭乘电商快车,香飘千万里。
“过去,辽中玫瑰在传统渠道卖得非常好,可是危机来临,同样也受到巨大冲击。这次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发展电商经济势在必行。”辽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梦霄说。
专业村+电商
农民变身新网红
辽中区通过“专业村+电商”新模式,把发展电商与乡村特色产品相结合。目前,辽中区8个镇14个村的微商城已全部有声有色地建设起来。
4月6日,记者来到了潘家堡镇于家台村电商村,探营寻访乡村致富新途径。在电商经营基地的展示大厅内,土鸡蛋、农家小米、东北大豆油等各类农产品摆满了柜台。于家台村第一书记孙晓雪告诉记者:“这里展示的所有特色农产品全部都已经登上了于台商城网络销售平台……”
采访当天,正赶上特色的无土栽培蔬菜正在进行网络热卖。随着镜头的不断移位,姹紫嫣红的蔬菜渐入眼帘。大棚内,一位网红手捧绿油油的当季叶菜笑意盈盈对着镜头唠着家常嗑:“咱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吃点绿色蔬菜,吃咱健康蔬菜,才能健康,才能没病…… ”
村书记佟亮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六个网红直播室,将来要在村民中培养新网红,通过直播的形式将我们的品牌蔬菜带到千家万户。”
未来发展
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
在疫情之中,辽中玫瑰带着大米、鲫鱼、葡萄、寒富苹果其他“四兄弟”将本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辽中区委书记温向伟指出:要深刻认识当前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为抓手,以优质农产品为重点,建立健全供应链、生物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电子商务牵引带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辽中区发展农村电商村镇工作。
头雁定音,发展定调。辽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梦霄表示:“今后我们将积极发展电商经济,建设农产品电商网络服务平台,农村电商物流分拣中心以及线下体验中心。推进电商镇、电商村建设,带着辽中好贺儿进军更大的市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穿越千古的哲学辩题,在辽中战“疫”斗争中化为实践的利刃。安插电商羽翼,直飞“线上”销售,在农产品滞销的愁云惨淡中,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
临危墙而不惧,陷危机忙转型。辽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电商战疫销售模式”为沈阳电商发展重磅定调。
一个村庄的疫期“复苏之旅”
4月6日,记者走进辽中区肖寨门镇三东村,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村巷。村口,三三两两村民正交流着春耕信息……
在村委会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王栋和同事们正在忙着为外出村民开证明。这个证明,要由村医和包村干部签字、村委会盖章才能生效。
“我们村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痊愈了,从1月28日到现在,村里没有新增感染病例。”王栋说得似乎很轻松,有着一种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确诊”病例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这一天,三东村村民王某出现发热症状,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被送到市定点治疗医院。
三东村,立即封闭管理。
王某常年在广州做生意,年前他到武汉上货,回来后也没闲着,走亲访友,置办年货,接触很多人。
三东村瞬间成为“孤岛”,街头巷尾看不见人,家家户户大门关,连狗吠声都听不见。关键时候,一批人逆行而上,忙碌起来,他们是驻村第一书记王栋、村党支部书记刘威、村委会主任李家冰、副主任刘长军、公安助理兼治保主任严万铎、村会计袁晓兰、妇女主任丛君英……
党组织有如定海神针,三东村进入应急状态。
村里围绕王某在本村的接触人员进行排查,最终锁定了28名重点隔离人员。
根据辽中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示,三东村党支部按照村网格化责任分工,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小组,抓好村口堵卡查控、涉疫情溯源核查和居家消毒村里消毒,竭尽全力防止疫情输入、输出。
攻坚克难
“我们在村口设点堵卡,车登记,人测温,留电话;入户排查,发放口罩、消毒液,开始在村里大面积消毒,不留死角。”王栋告诉记者。
入户排查也不是一帆风顺。个别村民很谨慎,村干部去了也不开门。这让村干部们既欣慰也无奈。欣慰的是,防范意识强了;无奈的是,要费些周折才能完成排查和发放消毒用品给各户的任务。
24小时值守村口堵卡监测点,更遭罪了。
堵卡监测点那地方是风口,无遮无挡的,最冷时到零下20多度,小北风比电钻还厉害。好在,王栋向一家服装厂求助,为防控一线弄来了最保暖的大棉袄,抵住那最难熬的寒夜。
对于村委会副主任刘长军来说,最难的是大面积消毒。“那些农药喷雾器,我们背着它,在村里消毒,天冷,眨眼就冻住了。再一使劲,压力杆咔嚓折了!”可消毒工作不能停止。最后,王栋从辽阳灯塔市租来两台无人机,才解决了村里消毒问题。
隔离解除
辽中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密切关注着三东村。1月31日,区政府拨给三东村3万元。随后,区纪委监委、肖寨门镇党委政府多次来村里慰问、指导工作,鼓劲加油。
“重点隔离的28个人,每天通过视频沟通,掌握他们的体温变化情况,家里需要什么东西,我就替他们买,送上门。”
截至目前,村里可生产防疫抗疫物资的企业也复工。记者采访时,整个村子已经恢复往日的活力。确诊患者王某已经出院,隔离也全部解除。
谈起这段经历,以王栋为代表的基层防控一线人员的共鸣是:“国家用着咱们了,没说的。”致敬!这些三东村的默默守护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张同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