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五年一征程,五年亦是大跨越。站在建党百年历史关键点,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五年来,勇于担当、不惧风浪的和平人,在和平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的带领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聚焦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克难奋进,锐意突破,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前进历程。
五年来,和平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科学统筹,全区发展质量、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五年来,城区环境面貌大幅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如今,一个品质、人文、智慧、活力的和平,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十四五”时期,和平区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维,凝心聚力谋发展,开足马力只争朝夕,奋力开启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新征程,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和平力量。
品质和平 产业融合优发展
商贸业基础稳固 现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36个,新增大型商业综合体5家,89座商务楼宇中纳税亿元以上13座。电商直播企业7家粉丝量突破2.2亿。开辟高品质化特色化夜经济活动22个,举办活动1100余场次。太原街改造持续升级,获评首批辽宁省示范步行街。北市场脱胎换骨,呈现“老北市,最沈阳”繁盛景象。奉天巷、八卦街、中山路、万怵都市露台等特色街区建设运营叫好又叫座。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累计举办活动260场。
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从28家增至244家,市级以上双创平台从14家增至24家,孵化企业960家,新增创业者1958人,培育瞪羚企业4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数字经济高起点推进,推出104个机会场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细分产业取得突破。举办智见产投大会等活动200余场,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文化产业有效赋能 市场主体从683家增至2700余家。引进36氪等头部企业,建设12个楼宇产业园,VR文创和数字创意实现创新引领。文旅体加快融合,推出红色之旅线路。举办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等品牌活动1500余场,2020腾讯电竞运动会加快电竞要素集聚,呈现了自然景观、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的滨水生态。
金融产业支撑有力 金融及服务机构从570家增至1832家,实现金融支持1096亿元。上市及挂牌企业从26家增至210家,引进股权投资机构74家,基金规模258.1亿元,直接投资12.1亿元。
大健康产业初具规模 医大一院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集聚发展,华润医药等龙头医药流通企业扩大经营,医美机构数量占全市40%,医疗、医药、医美、医养产业协调发展。
人文和平 民生投入有保障
就业和社保 坚实推进
新增就业岗位13.4万个、就业人员9.8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人才新政住房补贴等9.6亿元。户籍人口较五年前增加10.5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39.2%,4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50%。
教育品牌 优势持续放大
新建中小学5所、改扩建5所、改新建公办幼儿园14所,极大缓解了学位紧张局面,优质中小学数量全市领先,中高考成绩在同类型学校中连续多年居全市首位。集团化办学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教学研究、师资培育、素质教育高水准推进。
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
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联体全覆盖,中医药服务实现品牌化发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短板加快补齐。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36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社会化养老稳步推进。
基层社会治理 全面升级
坚持“两邻”理念,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合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有序推进品质社区建设,19个试点社区完成161个项目。
智慧和平 环境提升增福祉
770个老旧小区采用“1+1+1”协商治理模式,全部引进保障型物业。
实施全域水系治理,完成长白污水干线转输工程,率先在全市启动排水防涝智慧管网项目。长白地区实现雨污分离,域内水质全部达标。完成高压线排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5项,新建道路60余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22个,施划停车位3.8万个,建设5G基站757座,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深度改善。
活力和平 改革创新强活力
党建引领 筑牢根基
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860个党支部对接838个社会治理基础网格,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覆盖率达到82%、70%,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统一挂牌;完成112个社区(村)“两委”换届,招录社区工作者157人,创新推出并打造了胡静琴书记工作室等一批党建品牌,并在全市推广。
营商环境 明显优化
推出“办事方便”十大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登记便利化工作被国办通报表扬,率先在省、市实现营业执照“全市通办”、开启云勘验服务模式,“一网通办”实际网办率98.6%。“万人进万企”解决问题667个,新增市场主体2.9万户。拖欠企业工程款、招商政策不兑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机构改革 活力凸显
党政机构优化提升,事业单位精简为23家;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大三好公司运行效能初步显现。开发区改革实施“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更加聚焦经济建设主责主业。
项目为王 重构体系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3个,K11等19个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万象汇等34个产业项目竣工达产。盘活闲置楼宇18座,启动停缓建工程7个。57个地块实现净地,成功出让25个。
未来5年这样干!
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20亿元。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区域样板,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成为教育、文化、人才、体育、医疗强区。
治理效能切实增强 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建立治理高效的数字政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政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主要措施
走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之路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持续释放中心城区发展动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拓展开放合作格局,激发创造力,提升竞争力。
走好打造新经济发展策源地之路 不遗余力发展“五型经济”,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构行业边界,促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
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始终如一强化项目建设,不断筑牢未来发展基石。坚持项目为王,做到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
走好加快高质量发展之路 锲而不舍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5+3+7+5”产业图谱,坚持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走好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 持之以恒提升功能品质,实现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全面开发。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市空间联动发展。
走好实现高品质生活之路 矢志不渝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好新时代党建核心引领之路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良好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杜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