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大地纳新种,春耕图景日徐张。5月25日,根据沈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70.35万亩,占播种计划的94.63%,其中玉米601.88万亩、水稻164.67万亩。目前,沈阳春耕进度与往年持平,6月初春耕将如期落幕。近日,记者走进涉农区县,实地探访大美沈阳春耕的壮丽场面。
现代化插秧
百亩水田两台机器一天完工
5月24日,记者走进辽中水乡。看着绿莹莹的稻苗,村民们流露出朴实的微笑。
“咱们农民种地是本分,不过现在大部分农户都托管给了合作社,用机械插秧,插秧密度均匀,成活率高,更省时、省力、省钱,100亩水田用两台机器一天就能完成,新时代农民真是太幸福了。”正在自家地头看着机器插秧的蒲东街道乌伯牛村村民王永笑着说。
据辽中区肖寨门镇农康种植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合作社理事长杨洪彦以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订单式”稻田托管模式,开辟出了一条为农服务的新路子。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相比,半托管模式每亩农田可为农户节约成本200元,实现了“农民进城打工,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打工”。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此外,辽宁省农科院研究员史书强等多位专家定期为种养户授课,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实现了技术下乡。
目前,辽中区农作物计划播种面积123.27万亩,水稻栽植54.88万亩。水稻机插秧从5月2日开始,预计5月底插秧工作全部结束。
科技智慧助力
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创新应用了无人辅助系统,全面实行机械化播种,1300亩玉米2天全部播种完,效率高、质量好,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于洪区航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左青说。
近年来,于洪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2019年以来,航旗、杨猛、东风婷等农机合作社不断更新农机装备,引进推广无人机、无人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大大提升了农机化作业水平。2020年于洪区已发放农机补贴367万元,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
“服务一体化、产品可追溯,是粮食生产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化现代农业(辽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丹说。2021年,于洪区深化与中化农业合作,在平罗街道万金村建设了3000亩“MAP Beside示范农场”,配套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云视频采集系统等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可视化、自动化、数字化、质量可追溯的精品稻米种植示范基地,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于洪区2021年预计播种粮食作物27.7万亩,11.7万亩玉米播种已全面完成,水稻机插秧正抓紧推进。
保护性耕作
保护黑土地 减少水土流失
法库县依牛堡子镇西拉马河村沈阳兴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的千余亩土地,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县级高标准应用基地。通过施行玉米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遏制土壤退化,实现抗旱保墒、减肥增碳、增收节支。
玉米秸秆覆盖着黝黑的土层,还田机、条耕机、免耕播种机停在田间小路上,为了让记者感受更直观,三辆农机依次启动,演示保护性耕作的过程。记者沿着免耕播种机驶过的田埂上行走,仔细查看播种情况,“怎么确保种子播撒成功?”沈阳兴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岩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播种成功,机器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
“去年我们搞了一年保护性耕作,效果比较明显,它能保持土壤墒情,达到稳产和高产,最主要的是保护黑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冯岩说。
据了解,目前已完成保护性耕作11.75万亩。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杨柳 耿雪 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