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项目、好项目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载体。沈北新区(辉山经开区)牢固树立“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发展理念,凝心聚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等工作主线,不断加速经济的复苏与振兴,经济发展持续向稳向好。
统计显示,1-9月末,沈北新区实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8个,完成年计划的118.7%,落地亿元以上项目81个,完成年计划的112.5%;实现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36个,同比增长12%,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其中新建项目90个、同比增长41%;续建项目146个。在全市半年考核中,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均列第二。
一张张招商项目签约落地的捷报,一个个建设工地火热施工的场景,书写着一份活力四射、硕果累累的 “沈北答卷”。沈北新区(辉山经开区)正用实打实的项目数量与质量挺起振兴发展的“硬脊梁”。
深耕产业链 精准发力抓招商
年初以来,沈北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抓手,紧紧围绕“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实产业链招商。党政“一把手”躬身入局亲自抓招商,率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22个地区开展“走出去”招商,洽谈推进了人民电器、西子航空等重点项目70余个;累计会见企业来访团组700余人次,洽谈推进光明科创、联东U谷、中关村壹号等重点项目300余个。总投资30亿元的西门子创新赋能基地、12亿元的江丰电子半导体制造基地、12亿元的远创绿色建筑产业园等优质项目纷纷签约进驻新区。在全市招商三季度考核中,新区签约项目数量、落地项目数量均位列全市第3。
坚持产业链招商
新区充分调研区内重点企业产业发展现状,掌握头部企业上游供应商配套情况和下游服务商销售情况,以经济数据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布节点;分析实施产业链的突出问题,运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思路,梳理打造区域内循环需要突破的关键节点;科学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目前已经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9条产业链图谱;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明确重点工作、深耕重点区域、锁定头部企业,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工作,促进新区产业链发展。夯实阶段工作成果,举办产业链招商分享会,共享产业链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进一步深化产业链研究、深度开展目标企业研究、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做实项目前审工作
为引进一批高质量“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项目,新区着力强化项目前审机制,制定了《用地项目入区前置审核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工业领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拟入区项目的产业方向、资方情况、项目情况、市场预期、亩均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研判。同时,成立了沈北新区战略投资专家咨询委员会,共邀请75名专家建立战投专家库,对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产业项目进行专业评审,为项目入区实施更为科学的审核把关。
推出“标准地”招商
新区全面梳理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制定了《沈北新区土地资源招商手册》,推出了84个“标准地块”,共计9349亩。通过“标准地”招商,在项目拿地阶段用数据定量把好项目产出关,改变了“拼地价”拿地的传统做法,有效避免了前期盲目决策建设、建成后因不符合发展要求而无法投产造成的浪费现象,突出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导向。同时,审批手续大幅减少,拿地效率明显提高。目前,已经有西子航空生产基地等29个项目落在22个“标准地块”上。
提供“店小二”服务 助力项目开复工
项目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新区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开复工。新区今年已经实现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36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开工项目数量仅次于铁西,位列全市第二。格林眼药、依生生物、海龟医疗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完善服务体系 打造专业服务团队
在纵线上将无序节点串联成从入区到竣工投产的线,即服务纵线;在横线上委派三组专业人员,分别包保土地规划、手续审批、配套工程三个环节,形成三条服务横线,实现“点、线、面”全维度无死角专业化项目服务。
建立调度机制 集中解决开工难题
建立项目建设周调度机制,围绕项目选址、规划审批、征收拆迁、土地供应、手续办理、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14类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常态化推进会30余次、专项推进会50余次,解决各类问题近200个,有效推进新宝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诺博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同时,在日常问题解决上,实行项目管家提报问题制,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腾笼换鸟” 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新区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增量调结构,统筹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手段综合施策,专门成立腾笼换鸟办公室,加大对闲置土地、停缓建项目、僵尸企业、闲置楼宇等的依法处置力度,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严格按照土地管理和征收等相关规定,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等文书,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最大限度盘活闲置土地,为新项目落地提供空间。
开展停、缓建及半截子工程项目的攻坚行动
深入项目及企业现场,多方位、多角度调查了解项目停滞的真正原因,制定一企一策工作方案,通过帮助引进投资人、股权重组以及依法收回等途径促进项目再建设。
淘汰低效闲置企业
加大对已投产企业亩均效益评估以及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效闲置企业的排查力度,针对各企业实际情况,帮助引领企业利用“关、停、并、转”以及破产重组等方式,彻底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让每一块土地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盘活闲置楼宇
新区有很多闲置楼宇,通过策划包装形成招商推介项目,重点发展楼宇经济,通过招商、嫁接、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闲置资产转型升级,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审批效率
为全面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2020年,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拿地即开工”改革,审批速度较之前提高3.5倍;今年又推出了“拿地即开工”改革2.0版,审批速度再次提高了60%。项目建设呈现两大突出“变化”:
变“规划跟着项目走”为“项目跟着规划走”,实行“标准地”出让
坚持“一张蓝图”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规划部门会同开发区各产业办确定出让土地建设规划类型、能耗、容积率、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指标,形成出让指标清单并公布,企业签订“标准地”使用承诺书,实行“标准地”出让。
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区域评估,净地更净
以辉山经开区为责任主体,全面实行区域评估和工业标准地评估办法。对土地实行事先储备,土地污染调查、征地排迁、场地平整及勘测提前到位,形成整体性评估评审成果,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企业可不再单独进行或简化有关评估评审。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招商举措与服务,沈北新区正成为投资发展的新高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