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区县动态
浑南区开启全力打造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区新征程
时间:2020年12月22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核心提示

  “十四五”时期,是浑南区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是各类优势潜力最能有效释放的时期,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时期。浑南区将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 “一条主线”,强化高新区、自贸区“双轮驱动”,实施“一核两极三组团五板块”空间战略,建设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开放主门户、全域改革试验区、全域活力未来城,全力打造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区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浑南区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自信的浑南人已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浑南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适逢其会、直面机遇;创新的浑南人已看到,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新一轮振兴东北重要战略的深入实施,浑南区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科技创新上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放大;团结奋进的浑南人更能看到,全区有省、市长期以来对浑南工作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拥有一支敢打敢拼、勇挑重担的干部队伍,有近百万浑南群众期盼和追求发展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定能砥砺前行、奋勇争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浑南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以函代证60项以上、以管代审20项以上、AI智能“秒批”20项以上,加速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建立综合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注册“准入即准营”、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推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数字监管,逐步实现数据联通共享。推动为民服务大厅向“会客厅”转型,建立覆盖全部社区的政务服务驿站。用好“一网通办”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实办率超过90%。全面落实“4+1”系列文件,打造浑南营商服务品牌。

  优化法治服务环境。打造依法善治的司法环境,支持设立自贸区沈阳片区法庭、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庭,建立企业警务工作站15个、社区警务营商驿站30个。打造简约高效的执法环境,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沈阳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沈阳高新区、自贸区管委会法定机构改革步伐,推广“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推进产业投资、物业管理、殡葬服务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高发投集团为试点,推动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主拓展,提升资本运营和资产经营能力,形成权责清晰、结构完善的市场化经营主体。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础性、共享型、专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接辽宁实验室建设,确保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投入使用,确保国家级平台达到9个以上。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研发机构,确保华为鲲鹏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建设,全区重点实验室达到80家以上、研究创新中心达到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家以上,瞄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打造全域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浑南科学城。

  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有机融合,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8亿元以上,成果转移转化达到500项以上。启动稀土交易中心、细胞产业创新与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争取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00亿元、私募基金产品达到150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线上信用融资创新产品10个以上,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力争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50人以上、创新创业团队400家以上。探索建立人才个税奖励等机制,系统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推广“双创+”模式,新增孵化、加速载体10家以上,在孵企业超过4400个。巩固提升“青青汇”“F5失控大创赛”等双创活动品牌影响力,举办各类活动400场以上。

  以全面协调为目标 优化经济发展体系

  形成“城”“乡”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主城区城市更新步伐,盘活闲置楼宇、厂房22万平方米以上,启动中央公园新型CBD、沈阳南站金融商贸中心、世纪路和王家湾总部基地规划建设,发挥“核心区”带动作用。加快全域城镇化步伐,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布局。实施柏叶文教组团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东南山区开发,实施“互联网+”数字农业行动,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5000亩。

  健全“软”“硬”兼顾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6+6+3”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重点产业,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20项以上,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30个以上。布局建设智能工厂5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10个、数字化车间5个。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广5G智能灯杆综合应用,创建自动驾驶示范区。加快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装等全链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掀起“大”“小”兼备的项目建设热潮。确保全年签约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投资额2600亿元以上;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50个以上,投资额1000亿元以上;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40个以上,进度投资400亿元以上,其中区域总部项目不少于10个,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不少于8个。深耕10条产业链,确保联系产业链目标项目3000个以上,引进补链强链的中小项目1000个以上。落实“一区十二园”规划,加快信创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实施“增”“存”并重的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存量企业倍增计划,确保40家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实施规上企业扩容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实施领跑企业培育计划,确保至少5家企业进入报辅程序、3家企业实现上市。实施新兴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新增省级雏鹰企业70家、瞪羚企业4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

  以扩大开放为抓手 畅通国内国际循环

  挖掘内需消费新潜力。围绕塑造“新浑南、新文化、新生活”品牌,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推进奥体商圈提档升级,实现赛特奥莱商业街二期等商业综合体全面开放,打造万达金街等5条特色消费商业街。启动中央公园提质升级工程,持续打造“浑南之夏”“炫彩喷泉”等“夜经济”名片,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鼓励支持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以上。坚持“文化+”理念,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打造棋盘山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点燃开放合作新引擎。推动空陆双港联动,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自贸区2.0方案实施,形成30项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展“保税+”业态,推动沈飞大蒙皮生产线、沈飞民机智能工厂落地。加快京东沈阳外贸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与致通、罗布长风融合对接,启动“千店培育行动计划”,提前布局9710和9810跨境电商。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全力争取特许试点政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力争引进日资企业10家以上、韩资企业20家以上。扩大区域对口合作,新增京沈对口合作项目15个以上。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以棋盘山、东南山区、“一河两岸”为重点,统筹做好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启动“七彩谷”二期工程,加速滨水景观带、城市绿色廊道建设,新建“口袋公园”20处,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浑南。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城市基础配套功能,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建设劳动力和培训市场3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4%以内。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持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加快杨官等回迁小区建设,彻底解决超期回迁问题。

  全面强化公共服务能力。重构浑南教育格局,组建“智慧”“创新”两大教育集团,启动智慧一小、创新二小等15所中小学建设。构建“智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推动浑南教育向全市一流迈进。加快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新址建设,推动区中心医院整体搬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开展“健康大篷车”免费巡诊活动,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加快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打造5分钟嵌入式养老服务圈。持续推出城市家园、城市书房、城市艺术馆等城市系列文化载体,打造高品质15分钟生活圈。

  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大数据+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共治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区的六级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网络。健全街道、社区、区域三级联动机制,完成城乡社区“两委”换届,推进“评理说事点”高质量全覆盖,扎实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实施“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五期工程,推动1000家食品经营业户纳入“互联网+名厨亮灶”监管体系。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

  通讯员 于磊、张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