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三大改革”迈出新步伐
沈北新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激活土地要素、做强街道经济、强化数字赋能等重点难点,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向着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乡村振兴新样板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化“三块地”改革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被确定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区。 农用地改革抓确权颁证、紧地串地。目前,已确权土地64.17万亩,颁证率100%。紧出土地3.04万亩,现村集体增收820万元,全区87个行政村,村集体平均增收8.6万元;调出50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地10块、1275亩,为下步引入资本、集中连片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宅基地改革抓“三权分置”、分类盘活。沈北新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注入、发展产业项目,形成了以黄家街道腰长河村为代表的宅基地入股吸引社会资本联合开发模式、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为代表的宅基地租赁发展文旅项目模式、兴隆台街道盘古台社区为代表的宅基地连片回收发展工业项目模式和宅基地征收实现土地挂钩模式。四种模式有效激活了农村宅基地市场,实现了利用宅基地“三权分置”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有益探索。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抓规划编制、提前谋划。目前已完成16个村庄编制工作,15个村庄规划已形成中期成果,梳理出31个地块、100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并在全域启动了模拟招商,目前已经落实项目34个。按照最低每亩20万元的工业用地出让地价计算,村集体和农民预计可增收2亿元左右。
完善街道经济职能
焕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分类施策,划分城市街道、城乡结合以城为主、城乡结合以农为主三类街道,强化街道经济发展职能,明确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农村改革等25项任务,出台以鼓励为主的考核机制和税收超收分成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发街道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完善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的意见》《街道经济工作任务清单》,合理划分了区直部门、开发区与街道的权责边界,有效避免出现街道经济工作“有责无职、有职无权”的问题。
优化队伍。成立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专职推进经济工作;深化街道经济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制、包保制、巡回制等措施推进服务下沉,提高了街道经济工作能力。
建立考核。围绕街道重点经济工作,制定了《2020年街道经济工作考核指标》,合理设置不同类型街道的考核标准,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税收收入等13项内容,实现对街道履职情况的精准考核。据统计,预计全年各街道累计引进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7.81亿元,税收增收2315万元。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模式”
沈北新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全面启动三级卫生服务诊疗体系改革,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康复在基层”。
重构区域医疗体系。组建一个医疗集团、搭建两大平台、建设“五个中心”。即以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为牵头医院,整合区中医院、10家基层医疗机构、40个村卫生室组建覆盖全区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沈北新区医疗集团;搭建体现“智慧医疗”、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居民健康水平的全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和集团医生实时坐诊、居民随时在线远程就诊“云医院”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共享的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超声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运用信息化远程技术,实现三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实时共享和远程诊断,确保全区居民在任一级别医疗机构就诊,均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目前,已完成两个平台体系设计,五个中心及各级机构软硬件建设正在加快实施,医疗集团将正式挂牌运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约1.5亿元,在三年内完成4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修缮改造、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搭建和医疗集团文化建设等项目,其中2020年完成投资6540万元,2021年完成投资4215万元,2022年完成投资3534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医保、医药政策扶持,真正做到三医联动,促进分级诊疗落实、就医费用降低。
2021
塑造“生态沈北 活力新区”城市品牌
全力建设沈阳“城市公园”
基于对沈北新区发展特质的精准把握以及谋划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委全会提出,未来五年,沈北新区全面塑造“生态沈北 活力新区”的城市品牌,建设沈阳“城市公园”。
沈阳的“城市公园”,是市委赋予沈北新区在沈阳中心城市中的功能定位,这是在“城市后花园”定位上的升级和拓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沈北新区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更是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沈北新区不断完善生态空间治理管控体系,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拥有方特欢乐世界、怪坡风景区、稻梦空间等13家A级以上景区,红星美凯龙梦享岛海洋公园、君豪嘉年华文旅商业综合体、中国航天科教馆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打造休闲游目的地和沈阳“城市公园”优势明显。
“生态沈北”,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沈阳“城市公园”,持续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把沈北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为落实这一发展定位,沈北新区将构建“一廊、五区、十园、百角”的城市公园布局。“一廊”即蒲河生态廊道;“五区”即以方特欢乐世界、七星海世界等为特色的南部娱乐主题区,以辽河湿地公园、石佛寺水库为特色的北部生态主题区,以七星山历史遗迹、稻梦空间农耕文化为依托的西部历史主题区,以东部怪坡、石人山、虎园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区,以新城子北汤温泉等为特色的中部温泉康养区;“十园”即覆盖四组团、两中心镇的休闲观光公园;“百角”即覆盖全域、“一步一景”的街角微景观。为构建城市、田园、水系和山林有机融合的花园艺术景观,沈北新区将增加城市绿脉,新建辽河湿地国家公园、道义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园,升级改造沈阳国家森林公园、道义花海公园、虎石台中心公园、新城子长河公园等一批公园。打造城乡微景观,依托各组团文化内涵,建设整体协调、各具特色的街角公园和微景观,实施旅游景区周边交通站点美化。
“活力新区”,就是依托、激发、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势,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各类生产要素加快汇聚、充分涌流。
沈北新区拥有23所大中专院校,拥有一大批科研院所,这是沈北新区的潜力所在、底气所在,为实现这一发展定位,沈北新区将依托大学城创新资源,全面启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片区,加快“政产学研金”平台建设,为沈阳北部创新创业活力区建设提供成长土壤和阳光雨露,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全面释放。
@沈阳赋能量
沈北抗疫 每个人都了不起
她的一句话 让67人免除隔离
每天从凌晨三四点钟开始,她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最多时一天近300个电话。她连续11天连轴转,总共睡眠时间不超过40小时,领导强制她去休息,她口头答应,却又默默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她就是沈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唐岩。
1月5日上午8时许,在沈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中心,当看到某培训机构67个孩子的信息后,唐岩仔细询问了起来。67人是因1月3日确诊病例、出租车司机梁某某而来。培训机构老师的妻子曾经坐过梁某某的车。从不落一人的角度,流调人员对所有相关接触者信息全部进行了调查,但唐岩看过后,仔细跟大家分析了起来。从病毒进入人体、复制、具有传染性,到“一密”“二密”接触时间、隔离时间……最终大家确定67人作为一般接触者处理,不用居家隔离。
心疼 那只“冰冻口罩”
《-23℃,暖!》《-23℃!这个无法折叠的口罩,看得让人心疼》……1月4日、5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三大央媒组团儿点赞沈阳人民共抗疫情的壮举。短视频中,沈北新区民丰社区网格员金英爱摘下口罩时发现,口罩内层覆盖了一层冰已经无法折叠。
去年12月31日开始,金英爱和其他15位同事一起,组织辖区内的2万多人进行全民核酸检测。采集点安排在了室外的帐篷里,当天室外温度-23℃,她连续工作了12个多小时,呼出来的哈气遇到冷空气后,被冻结在口罩上。口罩被冻僵了,恰巧这一幕被居民拍了下来。
因为金英爱等人组织得力,民丰社区居民们的第一轮核酸检测顺利、有序。大家纷纷在微信群里说:“社区工作人员们辛苦了!你们受累、受冻了!”“是你们的付出,保护了我们。”
一家三口 战“疫”齐上阵
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辉山派出所民警廉洪斌一家三口坚守战“疫”一线。今年57岁的老廉,不顾关节炎病痛,连续多日奋战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核酸检测点上维护秩序,搀扶老弱病残居民;53岁的老伴刘秀华是医院的一名护士,正封闭在集中隔离点,为居民提供检测服务;儿子廉冬是一名辅警,正在沈北新区蒲河公路离沈通道联防联控查验点执勤,盘查来往车辆。
一家三口,一个在核酸检测点,一个在集中隔离点,一个在公路查验点,靠着手机视频互道一句问候,传递一声叮嘱,这样的“三点一线”,成为疫情防控一线上最美的风景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