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区县动态
新民市:扛起新担当 展现新作为 在沈阳振兴发展中
时间:2021年02月04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回望2020
  2020年,新民市的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十三五”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逆势上扬 产业跃升
  工业引擎带动作用凸显。疫情防控期间,新民在沈阳市率先实现规上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确保存量不减。造纸包印、医药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带动作用突出,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重点企业拉动效应明显,玖龙纸业全年实现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91.3%;东新药业全年实现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51.2%;福来食品全年实现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3.5%。以产业链思维瞄准为沈阳配套的装配制造产业,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55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8家,汉臣氏儿童制品有限公司成为辽宁省瞪羚企业。
  稳住农业基本盘。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1.46亿公斤。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全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6.3万亩。蔬菜总产量164.46万吨、总产值40.3亿元,肉产量12.12万吨,禽蛋产量2.72万吨,奶产量3.02万吨,水产品产量6万吨,水果产量83.65万吨。发展壮大农事龙头企业,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事企业总数达到65家。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等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等认证达243个,认证覆盖率达77.2%,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旋律。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获省级批准,大民屯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小梁山西瓜入围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新农寒富苹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公主屯鸡蛋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最高奖——后稷特别奖。
  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大连友谊集团投资运营友谊商城,成为东北地区当年第一家新开业的大型商场。全市网络零售额超30亿元,信昌粮贸集团线上销售额稳居全国前三。韵达快递电商总部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兴隆堡电商物流产业园完成基础配套。培育“文化+”业态,欧亚菲温泉水世界晋升为3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
  改革创新 激发动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2205项审批事项全部进厅,137项审批服务权限下放乡镇。实行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工程规划审批由19天压缩至5天。荣上汽车零部件等亿元以上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100天,审批时限缩短70%以上,彰显新民速度。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全程网办率达到66%。深入实施“万人进万企”活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441户,新增注册资本730729.01万元。
  创新“国企运营+政府管理+银行贷款”模式,开展耕地产能提升、旱改水等土地整理项目。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一区两园”管理体制和“管委会+平台公司”经营模式。
  建立重点镇统筹投入机制,胡台、兴隆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批中心镇。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开展公主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创新农业“三一二”模式,实施大商所辽宁省首单县域玉米“保险+期货”项目,引入中化MAP等信息化服务模式,促农业升级、保农民增收。
  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全省县域率先启动城乡扫保一体化、全域公交化、5G进乡镇、快递进村屯等建设工作。
  高质量完成新型城镇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任务,推进国家级试点工作常态化。
  生态宜居 品质提升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重点任务完成销号。河流流域综合整治、秸秆禁烧、黑土地保护等工作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美丽示范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并投入使用,创建省级美丽示范乡村55个、精品示范村1个。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通气投产,辽西北供水工程通水运营,农村安全饮用水PPP项目有序推进,柳河右岸等防洪治涝水利工程基本完工,建成5G基站135个、新能源充电桩100个,推动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顾屯开关站两台180兆伏安主变压器送电,改变了新民西部地区没有220千伏变电站的历史。
  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处、改造7处,受益人口1.2万人。引入社会资本5.6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柳河右岸防洪治涝等水利工程10项、棚户区改造安置152套、农村危房改造299户。
  城区南郊路西延伸段、站前西路西段等新建道路工程和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1.37万亩,城乡宜居度持续提升。
  加大保障 增强福祉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年民生类支出41.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6%。
  持续巩固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患病救治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3个省级贫困村通过省级美丽示范村验收,实现从贫困村到美丽示范村的嬗变。参加养老保险18.49万人,发放养老金18.32亿元。补发教师工资及取暖费1.88亿元。落实基层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全年发放低保、特困、拥军优属、残疾人救助等各项补助资金1.85亿元。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7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76人。扶持创业带头人8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万元。
  荣获沈阳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胡台学校分校一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主体工程完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高考成绩创新高。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深入推进“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筹建市乡两级紧密型医共体,提高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
  辽河乐园、冰雪嘉年华等文旅项目建成使用,新建农村村级文化广场43个,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被国家民宗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奋进2021
  重任千钧惟担当,敢立潮头破浪行。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民市逆势赶超、争先进位,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年。
  1聚焦工业经济
  狠抓项目开工,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力争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抓实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工业项目超过50个。
  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拓展造纸包印产业链、优化医药健康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能级。发展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配套等产业,引领工业经济新增长。
  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特色电商小镇、电商村,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打造新民文旅品牌。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等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消费升级。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开展“数字新民”项目。持续做强农村电商产业,开发农业大数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
  2聚焦乡村振兴
  做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做优粮食种植核心区,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国字号农产品商品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深化农业“三一二”模式,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乡镇经济,完善镇域规划体系,推进乡镇组团发展,实施强镇带村工程,大力建设专业村,壮大乡镇经济和村集体经济。
  建设美丽乡村,完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任务,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乡镇、示范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有序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城乡扫保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电商一体化,将5G新基建等设施覆盖到农村,激活乡村第四产业、数字经济。
  3聚焦内生动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持续推动“万人进万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法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打造辐射辽西北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医疗、教育、养老、执法等领域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标准地”改革,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行为。深化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融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承接城市核心区功能外溢。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打造2小时经济圈。以“菜篮子”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平台。
  4聚焦品质提升
  优化城乡环境,完善环城水系。完善城乡路网,打造内畅外达的交通环境。积极攻克老旧小区弃管、背街小巷脏乱差等难点,推进城乡秩序、形态风貌不断改善。
  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生态产业,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
  优化人文环境,挖掘文化资源,加大对巨流河古城、辽滨塔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强化新民二人转、戏曲、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培育文化特色,依托周坨子党建主题公园等资源培育红色文化。
  5聚焦民生福祉
  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抓好民生保障工作。坚持把稳就业摆在优先位置,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引导发展小店经济、规范摆摊经营、线上直播带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健康产业与医养结合发展。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标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村网格化治理为保障,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