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衣物平均寿命大概3至4年,平均每年每人购置5—10件新衣物,其中遗弃3—5件旧衣物,那么中国每年将产生超过5000万吨的旧衣物。50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折算成同等重量的粮食,大概可供2亿人吃上一年。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沈阳市人均购买衣物支出2440.9元,鞋类支出727.1元,沈阳人光买衣服一年就花掉了203亿元。
一年5000万吨旧衣何处去?
正值换季。家住沈阳市浑南区金地檀府的小今,用了一整个周末,把冬装收进真空整理袋,将春装一件件挂进衣柜。还有两个大号编织袋,塞满了她估计不会再穿又衣柜过载的衣服。
在这项巨大的整理工程进行中,持续环绕着妈妈如同冒着蓝光的加特林般“哒哒”不休的唠叨:“这么多鞋,你是蜈蚣精啊?”“这衣服还新的呢,就不要了?钱是大风刮来的啊?!”……
小今把整理过程写成小作文,用“剁手小公主”的ID,分享进了豆瓣小组。帖子下面哀鸿遍野,共鸣一片。
在一个个“断舍离”的现场背后,每年被丢弃的旧衣到底有多少?官方尚无确切统计,一些权威机构由于计算口径和方法的不同,得出的数据也多是推断,而5000万吨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就低不就高——数量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购置新衣的频率,与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无差。
衣服之多、多到屋里装不下,已是生活常态。快消时尚、明星同款、当季爆款、甚至是新一季的流行色,都会引爆一波“买买买”。衣物的平均寿命、购买频率,不能按年计算,而是按季、按月。衣服从传统概念里的“耐用品”变成了“快消品”。
一公斤旧衣不如二两纸壳?
如何处置两大编织袋的淘汰衣物?成了小今接下来的功课。
她把品相、款式有八九成新的,以二三折的价格挂上了二手平台。一周下来,只成交了1件。有收成,但效率有点低。她又找到了废品收购站,一听是旧衣服,有的直接拒收,有的问了问大概数量和种类,也没有给出价格,只说可以拿来看看,不过“肯定卖不了几个钱”。
眼见变现困难,又急于处理,小今最终选择了最省事的方案:拿到离园区最近的旧衣回收箱,一扔了之。让小今困惑的是,这些买来时数百元一件的衣服,怎么回收时这么不受待见?
“从再生资源的角度来讲,旧衣物属于特别低值的废弃物。”中环洁(沈阳)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垃圾分类事业部经理林小龙告诉记者。这家公司承担着沈阳市内两个城区的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和运输工作。
按照垃圾分类,旧衣服属于可回收垃圾。但是,林小龙介绍,在回收市场上,相比金属、纸壳、矿泉水瓶等可回收物,旧衣回收不仅价格极低,而且渠道有限。
这家公司投放在数百个小区的环保屋和回收箱,接纳了部分居民的旧衣处置,回收价格低至每公斤1-2毛钱。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量之后,几乎是以同样的价格销售给一些有资质的利废企业;剩下利废企业也不愿回收的,一部分用于公司自己消化,制作成拖布、抹布,其他的只好当成其他垃圾处理,进行填埋,等候时间的降解。而旧衣物纤维焚烧可能产生有害物,是被禁止的。
“在旧衣回收这个过程中,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几乎是无利可图的,它属于不赚钱的一类。”林小龙说。
一位经常游走于各小区的拾荒阿姨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旧衣服拿到回收站,人家也不爱收的,还要挑挑拣拣。布的、薄的、新一点的衣服还可以,厚的、旧的,都不收的。”她曾推着一板车的旧衣物去相熟的回收站,最后只成交了一半,一公斤也只卖了4毛钱。摊下来,一公斤旧衣还不如二两纸壳值钱。“累得够呛,不值当!我再也不划拉旧衣服了。”阿姨撂下话。
废旧纺织品利用率仅为15%
被划为低值回收物的旧衣,真的如此没价值吗?答案又是被公认否定的。
记者梳理目前废旧纺织品利用途径了解到,旧衣物上拆下的拉链、钮扣、金属饰物,可以重新投入成衣加工,且二级市场回收价极高;棉毛、棉纶、涤纶、腈纶等,可加工成农业大棚保温材料,建筑或汽车的隔音材料、填充材料等;旧衣上的再生纤维、聚酯原料、棉布等可重新用于纺织品生产。此外,大量衣况良好的旧衣,经过清洗、消毒后,进入旧衣出口和公益捐赠渠道。
看起来是一座富矿,现实却有点尴尬。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统计,我国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仅为15%。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产量的一半——这项2014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做出的估算,至今还经常被官方媒体引用,以佐证惊人的旧衣浪费。
“据我所知,整个东北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旧衣物回收处置终端,也没有特别有规模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中环洁(沈阳)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垃圾分类事业部经理林小龙告诉记者,回收旧衣的利废企业也是销售到外地或国外。
林小龙告诉记者,再生资源链条包括废旧物资回收、资源化加工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等三个环节。目前,旧衣回收在这个链条里,远未成形。从回收端来说,要达到赢利级的回收量,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覆盖人员、运输成本;在加工处理端,旧衣分拣困难,且需要有专业人员和设备来对材质进行甄别和分类;在再利用环节,更需要企业有资金实力和研发技术实力。
事实上,国内旧衣回收再利用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回收、运输、贮存、分拣、消毒、综合利用、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检验、安全、环保等相关标准,仍是空白。
不过,情况也有乐观的一面。在近两年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10类主要再生资源类别中,废旧纺织品虽占比仍然很小,但回收利用量和回收价值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毕竟再生资源还是个冷门,相关的行业规范也是近10年内才有的。”林小龙说,何况是在再生资源领域里本来就处于低值的旧衣。
如何开采这座富矿,显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降维使用”旧衣最好归宿?
在把两大编织袋的衣服塞进旧衣回收箱时,小今看着绿色箱体上醒目的“爱心公益项目”字样,负罪感稍稍减轻了一些。
“如果这些衣服能送到贫困地区或者给有需要的人,也算是物尽其用,没有浪费。”小今安慰自己。虽然这些衣服最终去了哪?她也不得而知。
目前,旧衣回收箱在沈城各小区的投放已有遍地开花之势。一方面可喜,说明有公益组织和企业在关注这个领域;另一方面也暗藏隐忧。
记者从沈阳市城管局、部分街道和社区了解到,这些旧衣回收箱的投放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游商”,没有备案或登记,就进入了园区。
“无论是回收牟利还是公益捐赠,都需要企业或组织具备相关资质。”沈阳某再生资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旧衣可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捐赠或二次利用都要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等程序,没有资质的企业和组织很可能成为旧衣流向渠道不明、造成污染的环节。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也需要市民有所甄别。
驱使企业进入旧衣回收市场的,当然是有利可图。据悉,在“低值”的旧衣回收领域里,出口销售到非洲、东南亚等国家是唯一能产生较大收益的部分。从事相关领域的合法企业也不在少数。
入驻支付宝的飞蚂蚁、白鲸鱼等旧衣回收平台,明确公示了旧衣去向,除环保再生再造之外,用于旧衣出口和公益捐赠。飞蚂蚁的知乎官方账号在回应网友质疑贩卖旧衣时,引用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住建部、商务部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并将资源化归纳为“原衣化、原料化、材料化、燃料化”。其中“原衣化”就是降维使用,包括由民间企业向境外出口和国内捐赠。
比起环保再生再造,“降维使用”是目前旧衣回收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非洲朋友穿着印有“成都七中”字样的T恤,成了网络上流传一时的“热图”。
有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口旧衣服到非洲的还有美国、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等,美国出口旧衣在非洲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解锁旧衣里的“隐藏福利”
对于急需处置旧衣的大量家庭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能否尽量减少丢弃的损失,实现旧衣价值最大化。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旧衣其实还隐藏着不少“福利”。除了挂到二手平台进行交易变现之外,沈城部分商场品牌也推出了旧衣回收项目。在星摩尔购物中心的某品牌专柜,可用不限品牌的旧衣物换取一张打折券;在大悦城某品牌门店,可以用旧衣抵扣满减用于购买新衣。
在闲鱼等二手平台,预约下单上门回收旧衣,可0元换取鸡蛋、纸抽等日用品,但需要支付邮费。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爱心商店。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位于北京马泉营的众爱慈善商店(Roundabout)。在这里,用几块钱的价格,就可以购买衣服、小电器、碟碗等林林总总的生活用品,满足低收入家庭和有需要的人,而售出商品的全部利润,也被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这种模式也值得借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
记者手记
生活品质飞速提高,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衣服也早已从御寒、保暖、耐用的实用价值中跳脱出来,被附着以审美、性格、品位和身份等意象表达。
但是,在文化多元、审美丰富的当下,对待衣服的态度,却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有人笃信“穿衣自由”,每天穿出不一样的自己,也有人向往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追赶时尚的脚步,以求与群体发生更紧密的联结,也有人将香奈儿创始人Coco Chanel的名言“优雅,并不一定表示要天天穿上新洋装”奉为圭臬……
无需比较谁更正确,每个人自有答案。但谁都不能忽略和推卸的是,我们对于环境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反复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提出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到“限塑令”,背后是更大程度地积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凝聚每个人的力量,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福祉。
把每天穿着的衣物,当作陪我们走过一段岁月的见证,温柔以待,且行且珍惜,或者只是平平无奇的一种商品,草率剁手,且丢且换新?需要我们深度思考。毕竟,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物尽其用,“节”尽所“能”,更符合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旧衣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其本身是利润率较低的微利型行业,投资大、利润薄、见效慢,并非逐利者心仪的蛋糕。能撬动这块巨大市场的,须有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加持和产业链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