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1年,沈阳市构筑种业创新政策体系,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利益共享的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为突破口的种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为种业自主可控,为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作出沈阳式探索。
破解瓶颈急需推陈出新
目前,种业发达国家已进入“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大数据”的智能化育种“4.0时代”。
种质资源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是种子基因的载体,是新品种培育及育种研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可理解为新品种培育的父本和母本。市科技局农村处工作人员介绍,基于基因组学的基因资源挖掘和新种质创制已成为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沈阳市在这一领域进展较为缓慢,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虽然商业化育种中的种业创新研发主体由高校院所逐渐向企业转移,但并没有构建起基于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为特征的支撑体系。种业创新主体研发力量分散,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另外,还存在着种质资源保存力度不足、种质资源保护创新等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脱节等问题。
构筑政策体系开拓创新
围绕种质资源,形成相关高校院所与种业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合力攻关协同创新,成为打破种业、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沈阳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构筑政策支持体系,走出建设种业创新联合体的关键一步。
2021年5月,《市科技局关于组建沈阳市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的通知》明确,为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沈阳市应根据种业发展现状,组建由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组织,吸纳市内外育种科研单位、企业和育种高端人才,具有明确预期目标的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家禽水产、林果花草等种业创新联合体。7月上旬,《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印发。7月中旬,市科技局出台《沈阳市种业创新科技专项实施细则》,就种业创新联合体的研究方向、支持对象、申报标准、评审方式与审查要点以及主要评审考核指标做出详细说明。沈阳市将采取定额择优前资助方式,对每个种业创新联合体项目支持30万元,对于事关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可适当放宽支持金额,最高为50万元。随后,《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建设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的实施意见》施行,与其他政策文件共同构筑沈阳市种业创新的政策体系。
推进多方协同 气象一新
同样在7月中旬,玉米、蔬菜、马铃薯、花卉、食用菌、水产、水稻、花生、果树、优良种苗扩繁等12个种业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蓄势待发。
辽宁东亚种业、辽宁园艺种苗、沈阳博睿农牧、沈阳艾特农业等一批种业领军企业,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携手,打造了“企业+”和“高校院所+”两种种业创新联合体模式,汇聚了近40家市内外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掀起沈阳种业创新浪潮。
孙久超,辽宁东亚种业项目办主任、正高级农艺师,沈阳市玉米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牵头人。近日,他告诉记者,玉米种业创新联合体从选择优质种质资源起步,然后运用生物育种技术,包括分子育种、单倍体双倍体育种等技术,快速实现从种质资源到优质自交系的转变,筛选出抗病性、耐密性、抗寒性等性状指标优异的玉米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推广。
孙久超认为,创新联合体中各创新主体强强联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构成从种质资源提供、筛选、选育、测试到全国布局产业化的全链条玉米新品种创新研发体系。创新联合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企业、高校院所各自为战的弊端。“这是一个前途光明、意义重大的创新之举。大家心往一处想,资源共担、利益共享,一定会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孙久超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