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变化通过直接干扰血管状态、血压水平和血液流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10月16日,沈阳市气象部门发布心脑血管健康提示,助力公众应对天气变化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威胁。
警惕四类气象条件
1.气温骤降:血管“急刹车”的高危时刻
当出现24小时降温超8℃、日最低温低于5℃,或寒潮来袭时,人体交感神经会快速兴奋,外周血管像“遇冷收缩的水管”一样急剧变窄,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升高20-30mmHg。这种剧烈波动会加重心脏泵血负担,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同时可能因脑部供血不足引发脑卒中。临床数据显示,低温天的心脑血管急诊量比常温时高出40%以上。
2.高温高湿:血液“变浓稠”的隐形陷阱
当气温超32℃且相对湿度大于60%,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导致心、脑等核心器官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若此时补水不及时,大量出汗会让血液像“浓缩的糖浆”一样黏稠度上升,流动速度变慢,易形成血栓,进而诱发脑梗塞或心肌缺血,糖尿病患者因水分调节能力弱,风险会翻倍。
3.雾霾静风:血管“受污染”的危险环境
当PM₂.₅浓度超过115μg/m3(重度污染),且伴随静风(风力小于2级)天气时,污染物难以扩散,会持续刺激人体。雾霾中的PM₂.₅颗粒可穿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血管内皮炎症,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缺氧环境会刺激血压波动,增加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概率,对心力衰竭患者威胁极大。
4.强对流天气:血压“过山车”的诱发因素
台风、暴雨、强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来临前,往往伴随气压骤降、湿度陡升。这种剧烈的气象变化会让人体产生不适,尤其对敏感人群,可能引发情绪紧张、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风险。
防降温 护心脑
1.重点部位保暖,避免血管“冷热冲击”
外出时务必戴帽子、围巾、手套,保护头颈部(血管密集区)和手部;穿保暖且宽松的衣物,避免领口过紧压迫颈部血管;室内温度保持18℃~22℃,进出室内时放慢速度,给血管适应温差的时间(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
2.调整活动时间,避免血压“高峰期”
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季应避免早晨6-10点(血压自然升高+气温最低)外出锻炼或买菜,可将活动时间改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如快速爬楼梯、搬重物,防止血压骤升。
3.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
降温后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后、睡前)测2次血压,若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或波动幅度超20mmHg,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降压药(切勿自行加药或停药);同时按时服用他汀类、抗血小板等基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其他注意事项
1.多喝温热水(每日1500-2000ml),避免晨起喝冰水;饮食以温热、清淡为主,可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减少高盐、高油食物摄入,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2.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建议大家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增强免疫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