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气象和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冬季,降雪和低温都会对百姓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12月4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沈阳市气象部门专家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今冬沈阳气候趋势、冬季气象常识等内容进行详细、权威的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徐爽
沈阳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姜珊
今冬沈阳降水和气温预测
根据省气候中心预测意见,预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沈阳地区降水量较历年同期(18.7毫米)偏少1~2成,为15.0~16.8毫米。预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沈阳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8.6℃)偏高0.1℃~1.0℃,为-8.5℃~-7.6℃。
11月沈阳降水和气温回顾
11月,沈阳地区平均降水量63.8毫米,为历年同期(18.2毫米)的3.5倍,最大降水量76.6毫米,出现在苏家屯区。
11月,沈阳地区平均气温为3.6℃,较历年同期(0.1℃)偏高3.5℃。极端最高气温19.9℃,出现在苏家屯区;极端最低气温-11.7℃,出现在法库县。
今冬初雪来得是早还是晚
11月25日至26日,沈阳迎来入冬后首场雨转雪天气过程,沈阳市气象台准确预报此次过程。沈阳历年同期平均初雪时间为11月9日,最早为10月14日,最晚为11月30日,今冬首场降雪较历年同期偏晚。
受东北冷涡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11月25日9时至26日11时,沈阳出现中雨转中雪到大雪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15.5毫米,最大降水量21.7毫米(康平县海洲窝堡)。其中,平均降雪量为5.7毫米,最大降雪量为9.1毫米,出现在法库县。
第一发布
近期沈阳会有降温和降雪吗?
根据省气候中心预测意见,预计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平均气温为-6.7℃~-5.8℃,较常年同期偏高0.1℃~1.0℃。
今年12月,全省可能出现4次降温过程,分别出现在1至3日、9至11日、18至19日、24至26日;4次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1至2日、10至11日、18至19日、22至23日。预计12月,沈阳地区降水量较历年同期(7.9毫米)偏多1~2成,为8.7~9.5毫米;康平、法库、沈北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9.3℃)偏低0.1℃~1.0℃,为-10.3℃~-9.4℃,其他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7.8℃)偏高0.1℃~1.0℃,为-7.7℃~-6.8℃。
重点关注
冷冬和暖冬是怎么定义的?
暖冬和冷冬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不能一语定之。冷冬和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冷暖情况来评判暖冬和冷冬失之偏颇。
此外,冬季偏冷or偏暖≠冷冬or暖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有严格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冷冬等级》,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来判断。每个地方的标准差是根据当地30年冬季气温平均值计算得到的,所以每个地方的阈值不一样。
以暖冬为例,又分为单站暖冬和全国暖冬。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定义为单站暖冬;全国暖冬采用全国范围内暖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暖冬指数)来界定,暖冬指数≥50%,定义为全国暖冬。此外,根据偏离阈值(又叫临界值)情况不同,可分为强暖(冷)冬、弱暖(冷)冬。
预计2024年冬季,沈阳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0.1~1.0℃,但并不能说沈阳地区今年就是暖冬。
相关链接
降雪形成条件及降雪量划分标准
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气温低,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2.5~4.9毫米为中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你知道吗
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气象上一般称之为“冷位相”。
对我国而言,拉尼娜发生的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如1974年、1984年和2000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都造成了当年秋季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而在其发生的当年冬季,气温容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
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期间,我国南方在2008年初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21~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期间,华北在2021年冬季有60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是遭遇了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
那么,今冬沈阳会受到拉尼娜影响吗?从气候预测来看,目前沈阳地区尚未受到真正的拉尼娜影响。
连线实录
问:前段时间沈阳发布了多次寒潮预警,是降温就会发布寒潮预警吗?哪种颜色的预警代表温度更低?
答: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一定强度标准的称为寒潮。
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我国2006年规定:凡一次冷空气侵入后,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称为寒潮。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问:为啥冷空气到来前,感觉气温都挺高的?
答:这其实是受锋前增温影响。锋前增温是指冷空气来临造成的降温发生前,当地气温反而出现短暂上升的现象。地面气温变化是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热共同作用的结果,锋前增温往往也是这三项相互配合的结果,冷空气主体来临前,下沉运动带来下沉增温;冷锋前偏南气流或暖锋过境带来暖平流增温;白天太阳辐射造成的非绝热加热增温。而在高大山脉的背风坡,由于地形导致的“焚风效应”也会造成突发性的增温。
锋前增温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冬春季节发生较多,夏季冷空气势力较弱,增温现象不明显。锋前增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现象,但也不是每次冷空气来临前都会出现。虽然地面气温变化是受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每次冷空气来临前这三项都可以共同使气温明显升高。
问:为什么气象部门预报的几毫米的降雪,落到地上却变成了几厘米厚的积雪?天气预报的“降雪量”和实际的“积雪深度”有什么关系?
答:降雪量与积雪深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降雪量并不是指积雪深度,而是冬天的降水量值。降雪等级并不是根据地面积雪厚度划分的。根据气象部门的标准,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所以降雪量的定义是根据雪融化以后的水量多少来划分等级的。也就是说,几毫米的降雪量落到地上可能为几厘米的积雪。
问: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温度不低,但感觉很冷;有时看天气预报温度很低,感觉却没那么冷?
答:体感温度主要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偏感受为主。而实际温度主要指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气象台站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体感温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温越低,人感觉越冷,然而如果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时,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就不是很准。例如,冬天空气很干、温度很低,但如果没有风而且太阳比较好,人也会感到暖洋洋的;在同样的温度下,有风且阴天时,人就会感觉很冷。
问:为什么冬天骑车比走路冷?对于上班通勤骑车的百姓或是单车爱好者,有什么穿衣建议?
答:觉得平时静止或步行时,穿着应季衣服会感觉不冷不热,而一旦骑自行车、摩托车或搭乘敞篷汽车出行时,就会感觉浑身被冷气裹挟,需要再多穿一件衣服抵御寒冷。其实,这是一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风寒效应。
风寒效应,是指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被新来的冷空气所更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热量散失得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人体温度通常高于环境气温,当无风或微风时,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与大自然空气之间形成较稳定的过渡层,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过渡层”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据相关研究,当气温>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至5℃;当气温<0℃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至8℃。
因此,针对风寒效应,骑行前一定要做好三项工作来保暖:
首先,一定要提前了解骑行场所的天气预报,预判可能出现的大风、降水等天气,采取预防、应对措施。
其次,根据不同气温采取不同的穿衣保暖措施,分层着装是骑行中的最佳选择。气温在5℃~15℃时,建议穿长袖抓绒骑行服和薄内衣;气温在-5℃~5℃时,建议上身穿速干内衣、抓绒骑行服和防风衣物,下身穿速干内裤、保暖裤、防风骑行裤;气温在-5℃以下时,不建议长途骑行,短途骑行时建议穿速干内衣、抓绒骑行服和冲锋衣。
最后,还要格外注意头部保暖。有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为15℃时,人体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可高达总热量的60%,也就是说,温度越低散热越快。因此,户外骑行时,佩戴头盔不仅可以保护头部,还能起到阻止人体热量流失的作用。
问:今年沈阳还会迎来很多南方游客前来游玩,在网上很火的三层穿衣法适用吗?对南方游客来沈游玩有什么穿衣建议?
答:三层穿衣法很适合东北冬季穿搭,三层穿衣法的最里层属于排汗层,可以穿舒适贴身的内衣,中间层为保暖层,选择保暖性好的卫衣、毛衣等,最外层为防风层,可以穿羽绒服、厚外套。这不仅适合沈阳当地居民,也很适合南方来的游客,因为沈阳室内都有取暖设施,室内外温差较大,三层穿衣法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有效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温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