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百姓关注
城管执法部门详细介绍城市管理智能化和数字赋能城管执法——
带您领略“沈阳数字城管”
时间:2024年09月20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核心提示

  数字城管让城市管理提“智”增效。9月19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人士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城市管理智能化、数字赋能城管执法和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权威的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数字城管处技术负责人 张雷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数字化中心负责人 王菲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指挥专班数字化建设工作负责人 张威

  第一发布

  城管执法这些数字化场景已应用

  (1)“好店铺”场景

  城管执法部门为每个临街商铺都赋予一个二维码;执法队员通过巡查,发现商铺的市容问题扫码上报,同时在现场进行督促整改;而商家通过这个场景,可以上报自己店铺门前的市容问题,可以展示自己店铺的经营活动,后期即将上线的功能还有查询相关政策法规。市民通过这个场景,可以对店铺有初步了解,可以举报和投诉市容问题,也可以对城管执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柔性执法”场景

  就是人脸识别,通过拍照,记录违法当事人的行为、地点。首次发现采取劝导和提醒的方式,不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处罚;再次发现再进行记录,再提醒;经多次提醒和劝导无效的,执法队员将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3)“控渣土”场景

  城管执法部门打通了各区营商局审批、全市渣土车管理、道路视频监控等多部门数据,通过数据赋能、智能算法,实现了渣土车运行状态实时监管、违规问题智能预警、运输过程全程监管,转变了沈阳渣土车监管执法模式,由原来沿街巡查、设卡拦截的执法方式,转变为现在的非接触执法模式。

  “好店铺”和“柔性执法”都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完成信息化的记录留存,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管控。它针对一些违法行为位置随机、时间不固定的特点,一方面解决了市容执法取证难度大、记录留存缺少比对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柔性的管控,执法队员充分尽到提醒警示的责任,为首次违法的当事人留下自我整改的空间,体现了执行行政法规包容审慎的法治精神。“控渣土”则强化了对乱排乱卸行为的管控,加大了对建筑垃圾遗撒、运输散流体物料不盖盖的处罚力度,有效保护了城市的市容环境。

  这些执法场景目前都已经在行政执法系统进行广泛使用,已经有分局使用这些场景对执法当事人进行了处罚,不少当事人看到数据证据之后,也表示愿意接受处罚。执法阻力减少了不少,当事人的配合程度提高了不少。

  城市管理智能化

  沈阳市城管执法局秉持“绣花匠心抓管理,全城全域求精细”的理念,紧盯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的工作目标,从2021年开始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的“一网统管”工作,重点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业务,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1个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1个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核心系统、“6+”应用系统、“N”个智能场景,形成“1·1·6+·N”业务架构,发挥高位统筹、指挥调度和智慧支撑作用,推动沈阳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提升。

  2009年沈阳作为全国第三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开始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之后在2017年进行市区一体化升级,后续不断丰富,融入行业管理,逐步形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个过程中,沈阳市城管执法局遵照“统筹共享为核心、新兴技术为驱动、务实创新为理念、利旧升级为原则”,坚持迭代升级,实用为王,建立了一套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和多项工作机制。2023年,沈阳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验收,成为全国第三个通过验收的城市。

  2024年,沈阳市城管执法局组织中国电子、中国科学院、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14家技术团队建立沈阳数字城管实践创新基地,孵化出“路长管家”“井盖字典”“执法助手”“便民地图”“规范挖掘”“园林养护”等多个智能场景,进一步赋能城市管理工作。

  城管执法精准化

  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专为城管执法工作开发了多个数字化场景,助力城管执法工作向更即时、更精准、更贴近民生的方向发展。目前,沈阳市城管执法局已经运行的执法场景有“好店铺”“柔性执法”“控渣土”“路长管家”等等,已经运行的执法场景累计录入了59000余家临街商户及单位信息、84000余条流动售卖信息,同时接入了全市9000多路卡口视频摄像头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正在从多方位多角度覆盖沈阳城管执法工作业务,助推城管执法工作深入多领域、实现广覆盖。

  过去,城管执法工作发现问题主要靠巡,不管是占道经营,还是乱排乱卸,只有先巡到,才能管到,不巡发现不了。制止违法行为,也只能靠守,需要跟当事人比耐心、比定力,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行政效率低下。而现在,沈阳市城管执法部门可以通过“沈阳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直接接收派送到执法勤务区的案件,各个途径和渠道汇集的线索,包含问题的时间、地点、问题类型和现场照片就可以发到执法勤务区具体办案人手里,接件人可以即时出现场进行处置,做到了精准管控。而后期的监管,也可以通过视频轮巡方式,借助平台视频监控,实现云监管,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法效能。

  重点关注

  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 服务平台

  目前,“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覆盖市内9区,765平方公里,51495个单元网格,1050个责任网格,4784个路长制管理路段,对261.2万个城市部件设施进行统一标识编码,接入9.6万路智能感知摄像头,完成对道路塌陷、管道破裂、文明施工等237小类城市运行问题的确权工作。

  一市九区10个中心,按照“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核、四级联动”的工作模式,建立市、区、街道、网格(路段)四级运行体系,联通22个市级单位,378个区级单位,99个街道和1047个社区。通过“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运行。目前实现城市运行管理问题的“发现—推送—处置—反馈—评估”闭环管理,该平台每月受理案件超10万件。

  同时,沈阳市城管执法局还上线了“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将公厕、公园、工程信息向市民共享,便利市民生活。“好游园”关注市民游园体验,从找、去、逛、评四个方面,为市民游园提供全过程游园服务;“找公厕”对全市公厕进行精细管理,方便市民找公厕、基层管公厕,上线以来累计服务百姓逾600万人次。

  数据“说话”

  沈阳市城管执法局畅通“市民找茬 城管听劝”市民诉求通道,累计解决市民诉求4.57万件。同时,通过“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收集背街小巷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市容整治等建议1.62万条,并采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相关链接

  “数据专员”制度

  沈阳市城管执法局发挥首席数据官制度优势,在全市首推“数据专员”制度,在各部门、各单位设置30名数据专员,加快市政、环卫、园林、市容、亮化、执法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

  ▶数字赋能城管问题全流程。

  统一问题“发现—推送—处置—反馈—评估”闭环管理流程,实现协同联动、高效调度。推行“人工+智能”的双轮发现机制,运用视频采集和图像识别技术,强调问题发现,弥补人工巡查时间空间上的盲区。建立“三定”派遣机制,疑难和推诿问题派遣到责任部门时间不超过2小时,超期处置案件下降9.8%。实施“计时督办”处置自动预警机制,促进问题平均处置时长缩短在1天内。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评、每月一考”,用数据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数据价值,分析各行业“三高问题”(高发类型、区域、时间),合理调配处置力量,推进城管心中有“数”、决策有“据”。

  ▶智能应用场景好用实用。

  充分挖掘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运用潜力,建设智能应用场景,实现执法领域违法相对人脸信息识别匹配、环卫领域车辆清扫作业分析、市容领域“三堆”问题卫星遥感发现、亮化领域路灯智能控制,通过新兴技术应用,提升问题发现能力、监管能力,减轻人员管理压力,探索开发“控渣土”“扫净路”“柔性执法”“好店铺”等场景,推动行业监管从传统“人防”向“机防、技防、智防”转变。

  连线实录

  问:市民利用“城管便民生活地图”都能查到什么内容?

  答:目前,“城管便民生活地图”已接入全市3264个公园、2277座公厕、173.6万个停车位、5.93万家商铺,为市民生活出行提供便利。下一步,城管执法部门将丰富便民服务事项,市民可通过便民地图查找身边的杂修店、洗车店、修鞋店等信息。

  问:我家门前有一个树坑,但一直没有种树,我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反映这个问题?

  答:市民可以利用“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进行问题上报,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沈阳数字城管”,首次登录需要通过微信用户一键登录完成注册登录。登录后,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问题上报、便民地图和城管动态。

  市民可以通过问题上报模块中“市民找茬 城管听劝”进行问题上报,点开后,上报需要提供2张照片,一张远景、一张近景,需要强调的是照片必须在问题发生点进行现场拍照,之后可以选择问题类型,目前所列是市民诉求较多的12种类型,在问题描述中写明具体的问题和位置即可,点击提交完成上报。

  问: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每日近4000件问题,都是从何而来?

  答:主要是人工采集和智能识别两大部分。其中,人工采集包括网格员、三级路长的日常巡查、各行业专业人员的定期巡检、市民的主动参与;智能识别包括视频采集车、固定点位识别及各智能场景智能感知发现等。

  问:“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涉及的多部门、跨区域的疑难问题如何派遣?

  答:为了确保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处置,我们建立了“三定原则”,即法定、商定和拍定。法定就是按照规定,在限定的时间内处置部门对问题进行处置;商定就是对于存在边界不清、归属不清的问题,同相关责任部门一起进行协商,确定由某个部门在限定的时间内对问题进行处置;拍定就是对于疑难问题,由问题所在区域的主管部门,指定由某个部门在限定的时间内对问题进行处置。

  问:我在沈河区奉天街有一个临街的门市,经营一家小店,但我家店门前有堆装修残土,我想把它清走,应该怎么办?

  答:关于这堆残土的问题,您应该先问问是否是周边的商户的。如果不是,您可以用“好店铺”场景上报问题。用手机微信扫描门前“共治码”,进入页面后选择“我是商户”,可点击【问题上报】,进入问题上报页面,选择需城管协助处理的问题类型,并对问题点进行拍照。您这个问题就选“积存垃圾渣土”这个类型就可以,选好后在线拍取两张照片,一张问题近景照片、一张远景照片,照片上传成功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了。之后,您可以点击【消息通知】,进入消息通知页面,实时查看您上报问题的处理进展。

  问:来沈阳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何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办法,能够快速找到附近的公厕呢?

  答:外地游客可以通过微信进入“沈阳数字城管”小程序,在主页面“便民地图”板块点击“找公厕”按钮,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附近的公厕。

  问:沈阳井盖维修产权复杂,涉及面广,出现问题时维修队伍如何能快速找到井盖的管理单位?

  答:城管执法部门通过沈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平台涵盖全市井盖115万个,明确了每个井盖的位置、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为井盖问题高效处置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城管执法部门建设的“井盖字典”场景,更是为井盖整治工作赋能,今年沈阳对5万个存在问题和隐患的井盖进行整治,确保市民的出行安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