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入冬以来,沈阳降雪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引得百姓对今冬天气情况格外关注。11月22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沈阳市气象部门有关专家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今冬天气情况及冬季天气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刘 青
沈阳市气象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 张元铭
关于寒潮 你需要知道这些
冷空气和寒潮是一回事吗?
简单来说,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冷空气都是寒潮。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在气象学意义上有着严格的门槛。
冷空气分为几个等级?
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4个等级: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
较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寒潮什么时候出现得最多?
可以说,作为冷空气中的强者——寒潮,往往体现出的是降温的幅度,而不是冷的程度。寒潮不全都出现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根据近11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的数据可以发现,每年11月出现寒潮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遇到寒潮天气过程,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遇到寒潮天气过程时,气温持续走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由于老年人体力渐衰和活动能力减弱,代谢功能降低,产热相对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差,以致在低温环境或接触寒冷后,很容易发生寒战,出现身体失温。因此在寒冷的季节,特别要警惕老年人发生身体失温。
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流失热量,而且不能像成人一样可以通过发抖为身体提供热量。所以这几类人群更应该及时关注寒潮来临前的预警,注意根据温度变化,加强室内和自身保暖等,提高防护意识。
关于道路结冰 你需要了解这些
什么是道路结冰?
降水(如雨、雪、冻雨或雾滴等)碰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而出现的积雪或结冰现象,通常包括冻结的残雪、凸凹的冰辙、雪融水或其他原因的道路积水在寒冷季节形成的坚硬冰层。
道路结冰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道路结冰容易发生在11月到下一年4月(即冬季和早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北部地区,常常出现道路结冰现象。一般来说,当寒冬腊月出现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气象上称为寒潮)时,如果伴有雨雪,最容易发生道路结冰现象。
道路结冰的危害是什么?
出现道路结冰时,由于车轮与路面摩擦作用大大减弱,容易打滑、刹不住车,造成交通事故。行人也容易滑倒,造成摔伤。
道路结冰的预警信号怎么划分?
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时,气象部门会向社会发布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按照出现时间迟早和对交通的影响大小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遇到道路结冰情况要注意什么?
▶司机朋友要注意:
a.降低车速,防止车辆侧滑,缩短制动距离。
b.加大行车间距,冰雪路面的行车间距应该为干燥路面的行车间距的2-3倍。
c.有冰雪的弯道或者坡道上行驶时,应该提前减速。
d.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或者使用雪地轮胎。
▶行人出门要注意:
a.观察路况,当心滑倒,穿上防滑鞋。
b.特别是要少骑自行车。
c.如果因为道路结冰发生滑倒,或不慎发生骨折,应该做好包扎、固定等紧急措施。
你知道吗
降雪形成条件是什么?
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气温低 ,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
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降雪量级如何界定?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2.5~4.9毫米为中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温馨提示
冬季保暖 需要注意这些
●适当增添衣物。最低气温低于10℃就应该穿秋裤,并且随着温度降低,秋裤也应适当增厚。秋裤要选择适度的,贴身但不紧身,面料以纯棉等植物纤维为好。款式最好在腹部、膝盖等处有加厚处理为宜。
●做好头部保暖。帽子要选择透气不透风,不遮挡视线的。
●饮食上要吃些暖的食品。平时多吃一些钙含量高的乳制品,如热牛奶、酸奶及奶酪,有效帮助暖身。
●要适当运动,多晒太阳。可以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到户外晒晒太阳,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晒到身体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
第一发布
入秋以来沈阳天气情况如何?
1月1日至11月20日,沈阳市累计降水量629.6毫米,与历年同期(604.6毫米)基本持平,为去年同期(905.3毫米)的7成。
6月1日至11月20日,沈阳市累计降水量541.5毫米,为历年同期(494.6毫米)的1.1倍,为去年同期(822.8毫米)的7成。其中:
重点关注
预计今冬沈阳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预计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沈阳地区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18.7毫米)偏多1~2成,为20.6~22.4毫米。
康平、法库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8.6℃)偏高1.0~2.0℃,为-8.5~-7.5℃;其他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8.2℃)偏高0.1~1.0℃,为-8.1~-7.2℃。
今年冬季整体上气温偏高, 季节冷暖波动大,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24年1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
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激发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其西北侧的偏南风输送到沈阳市,水汽条件良好,今冬可能出现强降雪过程。
相关链接
何为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环流分布是大量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稳定的洋流。这种洋流造成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偏高,而东侧海水温度则较低,那里的空气相对干燥,气候也就相对干旱。
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异常偏暖。按照判别标准,关键区海温指数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就可以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尤其是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因子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比如同样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2004年我国气温却大范围偏低,与规律性认识并不相符,这表明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连线实录
问:我是卖羽绒服的,想知道沈阳今年冬季是暖冬还是冷冬?
答:今年冬季整体上气温偏高, 季节冷暖波动大,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24年1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2023到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激发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其西北侧的偏南风输送到我市,水汽条件良好,今冬可能出现强降雪过程。
由于前期我市气温较高,23日气温将明显下降,沈阳市气象台于22日10时40分发布寒潮黄色预警信号,最低气温较22日早晨将下降10℃到12℃,23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5℃到零下3℃。
问:为啥冷空气到来前,感觉气温都挺高的?
答:这其实是受锋前增温影响。锋前增温是指冷空气来临造成的降温发生前,当地气温反而出现短暂上升的现象。地面气温变化是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热共同作用的结果,锋前增温往往也是这三项相互配合的结果,冷空气主体来临前,下沉运动带来下沉增温;冷锋前偏南气流或暖锋过境带来暖平流增温;白天太阳辐射造成的非绝热加热增温。而在高大山脉的背风坡,由于地形导致的“焚风效应”也会造成突发性的增温。
锋前增温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冬春季节发生较多,夏季冷空气势力较弱,增温现象不明显。锋前增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现象,但也不是每次冷空气来临前都会出现。虽然地面气温变化是受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热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每次冷空气来临前这三项都可以共同使气温明显升高。
问: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温度不低,但感觉很冷;有时看天气预报温度很低,感觉却没那么冷?
答:体感温度主要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偏感受为主。而实际温度主要指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气象台站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体感温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温越低,人感觉越冷,然而如果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时,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就不是很准。例如,冬天空气很干、温度很低,但如果没有风而且太阳比较好,人也会感到暖洋洋的;在同样的温度下,有风且阴天时,人就会感觉很冷。
问:暴风雪天气,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1)暴风雪突袭时,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
(2)气温骤降时,及时增添衣物,谨防冻伤。
(3)在室外要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避免砸伤。
(4)行人避免走冰雪覆盖的道路,当心路滑摔倒。
(5)开车要采取防滑措施,降低车速,避免急转弯和急刹车。
问:近期沈阳大雾天比较多,怎么区分雾和雾霾?
答:雾和雾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形态: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水滴小颗粒;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包括灰尘、硫酸、硝酸等各种化合物。
颜色:雾是由小水滴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此雾呈乳白色,青白色;霾是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呈黄色,橙灰色。
含水量:雾的相对湿度(含水量)大于90%的空气悬浮物;霾的相对湿度(含水量)小于80%的空气悬浮物;相对湿度介于80%-90%的为雾霾混合物。
能见度:由于雾越接近地面的地方密度越大,对光线的影响也越大,能见度很低,一般在1公里之内;霾在空气中均匀分布,颗粒较小,密度较低,对光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没有雾大,能见度较低,一般在十公里之内。
持续时间: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沉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也会使水滴蒸发,雾气只会越来越少,所以雾持续时间短;固体小颗粒一般不分解、不沉降,消解速度慢,因此霾持续时间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