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进入夏季,持续的高温、频繁的降雨,使天气形势格外受到百姓的关注。6月29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沈阳市气象部门有关专家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今夏沈阳天气情况、近期出现持续高温的原因,以及夏季相关气象知识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刘青
沈阳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帅
夏季气候
夏季是指6-8月份,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是天气最为复杂的阶段,呈现出的天气现象也是多种多样。此季节中,我国南、北方都会出现暴雨、高温、雷电、龙卷风、冰雹等灾害天气和天气现象,东南沿海地区还会出现台风。
夏季气温高、降雨少、湿度大,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夏季气温高,人们会感到炎热难耐,需要注意防晒和防暑降温。同时,夏季湿度也比较大,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空气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快,导致湿度增加。这种高湿度的天气会让人感到闷热,不舒服。
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
▶暴雨
暴雨是夏季天气变化的一种常见现象,暴雨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夏季暴雨主要是由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碰撞引起的,这种碰撞会引发强烈的对流和降雨。暴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雷电和大风,需要注意防雷、防风、防洪等措施。
▶雷电
雷电也是夏季天气变化的一种常见现象,雷电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危害。雷电主要是由于云层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引起的,这种电荷分布不均会引发强烈的电流和电场,形成雷电。夏季雷电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需要注意防雷措施。
▶台风
台风是夏季天气变化的一种常见现象,台风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破坏。台风主要是由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引起的,这种气旋会引发强烈的风暴和降雨。夏季台风多发生在7月至9月期间,需要注意防风、防洪等措施。
▶高温
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或以上时,称为高温。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7℃或以上时,为酷热天气。高温天气常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内陆出现的高温日数一般多于沿海,高温强度也比沿海强,这是因为沿海的气候受到了海洋的影响。长时间的持续高温会导致干旱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力发电、城市供水和人体健康。
今夏沈阳天气
预计,今年夏季沈阳地区降水量较历年同期(394.2毫米)偏多1成左右,为413.9~453.3毫米。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23.5℃)偏高0.1~1.0℃,为23.6~24.5℃。
7月气候预测
预计,2023年7月,沈阳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60.4~176.4毫米,接近常年同期(160.4毫米)或略偏多;平均气温为24.8~25.7℃,较常年同期(24.7℃)偏高0.1~1.0℃。
8月气候预测
预计,2023年8月,沈阳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62.8~177.6毫米,较常年同期(148.0毫米)偏多1~2成;平均气温为23.7~24.1℃,较常年同期(23.6℃)偏高0.1~0.5℃。
预计,夏季影响沈阳市的台风为1~2个,接近常年,可能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2023年初夏东北冷涡不活跃,出现阶段性低温的可能性不大。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略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沈阳市的概率较小,出现高温热浪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高温成因
高温天气过程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
(1)在低层受到暖气团的控制,而且暖气团比较强大,持续的时间较长。
(2)这一带高空在高压脊控制的情况下,天空的云量较少,太阳辐射较强,非常有利于气温的升高,同时在高压脊控制下盛行的下沉气流,也会造成下沉增温效应,使气温升高。
(3)目前刚刚进入夏至节气,白天光照时间较长,有利于气温升高以及高温的持续和维持。
(4)沈阳地区白天的相对湿度比较低,空气比较干燥,也有利于气温的升高。
相关链接
数据“说话”
你知道吗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环流分布是,大量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稳定的洋流。这种洋流造成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偏高,而东侧海水温度则较低,那里的空气相对干燥,气候也就相对干旱。而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异常偏暖。按照判别标准,关键区海温指数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就可以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尤其是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因子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比如同样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2004年我国气温却大范围偏低,与规律性认识并不相符,这表明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第一发布
沈阳调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
沈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12个核心成员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在总结评估2022年暴雨预警信号调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4月23日印发《沈阳市气象局暴雨预警信号修订方案》,公布了优化调整后的暴雨黄色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发布标准,由原来的6小时内降雨量达到50毫米且1小时降雨量达到30毫米,调整为:6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且1小时降雨量达到20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30毫米。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由原来的3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40毫米,调整为:3小时内降雨量达70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保持不变: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且1小时降雨量达到20毫米。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70毫米。
重点关注
夏季强对流天气需防范
夏季是一年当中生机最蓬勃的季节,也是大气活动最旺盛的季节,极端天气较多,高温、暴雨、强对流等多出现在夏季,而强对流是这些天气现象中最诡谲多变、预报难度最大的。强对流天气有很多表现形式,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甚至龙卷风。这种天气现象主打的就是范围小、发展快、强度大,很难被提前发现。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强对流的预报都只是潜势预报,即在某一天里,某个地区可能会有对流天气的发生,但无法指定时段、地点和强度。打个比方:我们洗澡的时候,水蒸气会在天花板上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越结越大,它们会滴落,这就像是降雨,但你要是突然敲一下天花板,水滴就会大量落下,这就是强对流。6月26日傍晚沈阳的短时强降水,是一个局地生成而且发展迅速的对流单体,时间短、强度大、降水分布不均,给预报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各国都是采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式来加强服务,这也是世界上对于强对流天气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气象部门借助广播、电视、新媒体、农村应急广播、短信等各种渠道,第一时间把天气变化情况通知大家,用及时的服务弥补预报科技上的不足。
如果遇到强对流天气,提醒大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不要开车穿越低洼地带,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停留,防止因瞬时大风引起房屋倒塌、坠物和触电事件发生。
连线实录
问:有时候天气预报有暴雨,但实际没下很大,是什么原因?
答:天气预报预报了有暴雨,但是没有感受到雨很“暴”,可能是因为暴雨下在了局地,或者你所在的地点没有下。
一个城市的面积小则几百平方公里,大则上千平方公里,降雨天气系统影响有时只影响了部分区域,造成了“同城不同天”。另外,降雨天气系统也是在不断移动变化的,可能上一秒还能带来强降雨,但下一秒移动之后雨就减弱了甚至没有了,就会出现天气预报预报了暴雨,但是你所在地的雨下得很小甚至没有雨的情况。
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大多以大数据模式推算加上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为依据,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地区都不能做到100%的准确。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还不能做到精确预报到某条街道有暴雨。我们常看到的“局部有暴雨”,这个“局部”就是预报员也拿捏不准的地方。
问:经常说的“桑拿天”是什么?什么时候“桑拿天”最厉害?是入伏以后才会出现“桑拿天”吗?
答:相同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增幅就越明显。当日最高气温≥32℃,且日均相对湿度≥80%时,体感温度会超45℃,这种天气被称为“桑拿天”。每年的6至8月最容易“蒸桑拿”,每天的10时至16时是“蒸桑拿”最严重的时段。只要是满足了当日最高气温≥32℃,且日均相对湿度≥80%时,就可以称为“桑拿天”,入伏之前也有出现“桑拿天”的可能性。
问:气温和体感温度为何不同?
答:天气预报的“温度”,指的就是百叶箱里面温度计测出来的空气温度,在相同的温度下,湿度越高,感受到的温度也越高。此外,风速也是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体体感温度下降3至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体体感温度下降6至8℃。
问:我感觉夏季下班时间总爱下雨,这是为什么?
答:夏日午后的对流天气,白天地面接收太阳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收到足够的热量时,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近地面的空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形成一股湿热的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温度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或结成水滴,当水滴下降时,又被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上升,如此反复,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撑其重量,最后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问:出现高温天气,应该如何应对?
答:1. 出行躲避烈日。10点至16点不要在烈日下行走,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2. 适当补充水分。有意识地及时补充水分,千万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出汗较多时,适当喝一些淡盐水。3. 做好预防措施。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中暑等疾病的诱发因素。4. 重视安全问题。生产作业,安全第一,做好防护,记住规范,防患于未然。5. 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6. 注意日常饮食。适当增加高蛋白和维生素食物,适当吃些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可多吃生冷食物、喝冷饮。
问:我手机里的两个天气App,经常出现预报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情况,这是为什么?从什么渠道获得的天气预报最准确?
答:因为不同天气App是不同的公司研发的,里面的天气预报数据来源不一样,采用的预报不都来自气象部门,所以预报不一致。推荐通过气象部门官方渠道获得天气预报信息 :中央气象台网站、微博(沈阳气象)、微信公众号(沈阳气象)、抖音(沈阳气象)等。
问:如果遇到暴雨,应该怎么办?
答:1.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注意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或网络等渠道关注天气预报,掌握暴雨最新消息。2.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3.提前收盖露天晾晒物品,将家中贵重物品置于高处。4.处于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居民住户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5.如果身处室外,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等。6.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汽车在低洼积水处熄火时,人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7.在山区旅游时要防范山洪,当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需特别注意,及时转移至安全区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