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百姓关注
今冬沈阳天气状况如何?气象部门预测——
整体气温偏低 平均降水量偏多
时间:2021年11月25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不久前,沈阳迎来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为此百姓对今冬天气情况格外关注。

  11月24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气象专家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今冬天气情况、特大暴雪形成原因、大雾天气注意事项和拉尼娜事件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气象台副台长 李崇

  沈阳市气象台预报预警科科长 鲁杨

  关于史上最强特大暴雪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这场特大暴雪究竟有多大?

  专家:受东北冷涡及地面气旋强烈发展影响,11月6日至10日,沈阳出现历史最强特大暴雪天气,主要降雪时段为7—9日。全市平均降雪量56.9毫米,城区平均降雪量44.4毫米,最大降雪量和最大小时降雪量均出现在辽中,分别为78.7毫米和8.1毫米,雨雪过程伴有7级瞬时大风、16℃以上的强降温、冰冻和弱雷电。

  问:与2007年那场大暴雪相比,这场降雪如何?

  专家:此次过程无论是平均降雪量、最大降雪量、24小时最大降雪量都远超2007年“3·04”降雪过程,是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依据《辽宁省气象灾害评估方法》,根据辽宁省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意见,此次暴雪天气评估为全市一级暴雪灾害,属最严重级别。

  问:这场暴雪是如何形成的?

  专家:此次过程总体来看是多个天气系统迅猛发展,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导致的。

  具体分析,在500hPa高空,东北冷涡强烈发展,低槽东移北抬,引导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从低层到高空形成深厚的低压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强,同时西南气流向东北地区输送充足的暖湿空气,水汽异常偏强;另一方面,系统移动缓慢导致降雪持续时间长,因此出现明显的雨雪、降温过程。

  这一次比较特殊的是,大气中层还有暖层,形成了“冷—暖—冷”的大气垂直结构,导致冻雨发生。

  关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增多现象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为什么今年冬季降水偏多、偏大?

  专家:根据省气候中心分析,影响辽宁省冬季降水的主要因子是秋季的日本海海温,日本海海温偏高有利于激发日本海反气旋,反气旋西侧的偏南风有利于将水汽带到沈阳,水汽条件好,降水易偏多。

  今年秋季(9月以来)日本海海温偏高,有利于今年冬季降水偏多、强降雪过程多。国家气候中心CM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动力模式结果均显示辽宁省冬季降水明显偏多。

  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对气候预测进行滚动订正。

  问:为什么近几年大家总感觉极端天气出现越来越频繁?

  专家: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暴雨洪涝频发,高温、干旱、低温冷害、雪灾偏重,热带气旋极端性增强,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极端天气事件多发。

  沈阳地区今年出现沙尘暴、强对流、大风等极端天气,11月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

  极端天气的频发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全球变暖使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

  关于降雪天气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降雪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专家: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气温低,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问:降雪量级如何界定?

  专家: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2.5~4.9毫米为中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连线实录

  问: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温度不低,但出去感觉很冷;有时看天气预报温度很低,感觉却没那么冷?

  答:体感温度主要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偏感受为主。而实际温度主要指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气象台站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体感温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温越低,人感觉越冷,然而如果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时,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就不是很准。例如,冬天空气很干、温度很低,但如果没有风而且太阳比较好,人也会感到暖洋洋的;在同样的温度下,有风且阴天时,人就会感觉很冷。

  问:我手机里的两个天气App经常出现预报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从什么渠道获得的天气预报最准确?

  答:因为不同天气App是不同的公司研发的,里面的天气预报数据来源不一样,采用的预报不都是来自气象部门,所以预报会不一致。推荐通过气象部门官方渠道获得天气预报信息:中央气象台网站(http://www.nmc.cn/)、微博(沈阳气象)、微信公众号(沈阳气象)、抖音(沈阳气象)等。

  问:前几天沈阳下的如小雪粒的东西是冻雨吗?

  答:不是。前几天下的看似小雪粒的东西应该是霰。霰是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多于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很少出现,但也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前几天的降雪前期不但出现了霰,也出现了短暂的冻雨。

  冻雨形成原因则是,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冻雨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冷空气比较强,致使地面温度达到0℃及以下;二是要有暖湿气流,只有具备了水汽,才能形成降雨的形式,就像一块夹心糖,上下冷,中间这层暖。

  问:近期沈阳大雾天比较多,怎么区分雾和雾霾?

  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形态: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水滴小颗粒;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包括灰尘、硫酸、硝酸等各种化合物。

  颜色:雾是由小水滴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此雾呈乳白色,青白色;霾是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呈黄色,橙灰色。

  含水量:雾的相对湿度(含水量)大于90%的空气悬浮物;霾的相对湿度(含水量)小于80%的空气悬浮物;相对湿度介于80%-90%的为雾霾混合物。

  能见度:由于雾越接近地面的地方密度越大,对光线的影响也越大,能见度很低,一般在1公里之内;霾在空气中均匀分布,颗粒较小,密度较低,对光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没有雾大,能见度较低,一般在十公里之内。

  持续时间: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沉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也会使水滴蒸发,雾气只会越来越少,所以雾持续时间短;固体小颗粒一般不分解、不沉降,消解速度慢,因此霾持续时间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文

  相关数据

  入秋以来 沈阳天气情况如何

  入秋以来,截至11月下旬:沈阳地区平均气温10.9℃,较历年同期(10.7℃)偏高0.2℃;平均降水量263.1毫米,是历年同期(105毫米)的2.5倍。

  第一发布

  今冬整体气温较常年偏低 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根据省气候中心意见:预计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沈阳市平均气温为-10.8℃~-9.8℃,较常年同期(-8.8℃)偏低1℃~2℃。气温季节内波动大,阶段性特征变化明显,前冬(2021年12月)气温略高,后冬(2022年1~2月)气温偏低。

  冬季沈阳市平均降水量为20~25毫米,较常年同期(16.7毫米)偏多2~5成。今冬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出现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极端低温、强寒潮、暴风雪等高影响灾害性天气过程。

  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对气候预测进行滚动订正。

  相关链接

  何为拉尼娜事件 今冬是否会出现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被认为是有可能导致全球异常气候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事件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变暖趋势中的“冷插曲”。从历史数据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在此之前,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历史上连续两年出现拉尼娜事件的相似年份是2011/2012年,2011年冬季沈阳市气温异常偏低。

  预计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但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供滚动订正的气候预测。

  相关新闻

  沈阳气象预报有多准

  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服务生产生活,沈阳市气象部门在预报的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做到精细化。在区域上,沈阳市气象部门开展了城市分区精细化预报,对全市13个区县(市)及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全部进行精细化预报;在时效上实现一天6次预报,同时在一些重大活动中采取逐3小时、1小时的及时预报。

  沈阳市气象部门还开展了格点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业务,把沈阳行政区域划分成3公里×3公里的格点,对格点进行精准预报。目前已实现市内五区的格点化精细化预报,未来所有区域都将实现格点化精准化预报,并将对外发布。

  在灾害预警服务上,沈阳气象部门同样采取了精细化服务。比如,以前暴雨预警以各区为单位发布预警信号,现在预警信号已经精细化到乡镇,对精准开展防灾减灾起到很大作用。

  据统计,今年年初至11月,沈阳市气象局晴雨预报准确率91.4%,排名全省第一;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87.7%,排名全省第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86.2%,排名全省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