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号、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2020年11月10日、10909米深海坐底……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的心中,这些字眼仍是那么的清晰。近日,赵洋在乘坐高铁出差的行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跨过四大险阻 变不可能为可能
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控制系统的研发并不是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长达4年的自我超越。
“小型、智能、精准、安全”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奋斗者”号控制系统研发团队凝练出的四个关键词,也是四道难关。赵洋带领团队一路通关,凭借绝对的硬实力彻底打消了立项之初对控制系统能否再进一步的疑问。
赵洋介绍,深潜万米深海并坐底进行科考,“奋斗者”号因承受压力的剧增而必然要走小型化路线。其中,载人舱球壳在保障三名潜航员工作区域的情况下,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诸多设备都面临着压缩体积的命题。“设计之初,一台19吋的显示器,都无法从舱口塞进球壳之中。”在4年多时间里,研发团队兼顾硬件和软件,最终令控制系统核心器件的体积仅为此前版本的20%,重量下降了1/3。
智能化缘于需求,体现在“奋斗者”号的方方面面。为降低潜航员工作强度和外界产生的精神刺激,赵洋带领团队研发出自动避障、长程高度计、人性化语音提醒等智能功能,使潜航员不必要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同样,在精准和安全方向,研发团队也“煞费苦心”,在相比其他潜水器,要求更高、不利因素更集中的情况下,同样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万米深潜全程 只感到意犹未尽
“每一次万米深潜的机会实在过于宝贵。深潜全程中,没顾得上去担心、害怕,也没有想什么深潜纪录,所有的精力都被各种作业所牵引。等到完成科考任务,我们都产生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次创纪录的深潜之旅,对赵洋来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照明灯亮起,映入赵洋等三名潜航员眼帘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就如科幻电影中登陆外星球一样,非常震撼。”但他们没有沉浸其中,而是迫不及待做起了任务,操控机械手抓取海底沉积物,观测海沟最深处的地形地貌和生物。
“6个小时海底作业,我们都在不停地工作,全程处于兴奋状态。”等回到母船房间,4年的经历一幕幕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赵洋脑海里流过。在与家人通过电话后,他很快进入了梦乡。
亏欠家人是常态 怀揣梦想再出发
“团队的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拼搏着。也许我要求松一点,控制系统同样能够完成任务,但不会有这样完美的表现。”赵洋说。
在控制系统即将交付进行联调的时候,赵洋的爱人脚部骨裂、韧带受伤,但他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无法亲自照顾。说到对家人的亏欠,赵洋情难自禁地哽咽了。“我爱人没有丝毫埋怨,反而感到自己受伤是给我添乱,这让我感到十分过意不去。”
在海试出发前,赵洋特意抽出时间,陪着家人到浑南中央公园游玩。当音乐喷泉背景歌曲《光明》的歌声传来,“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走向了那布满荆棘的他乡……祝福我吧,我最思念的亲人,那就是我向你告别的身影……”赵洋突然感到,歌词和曲调,与自己即将踏上充满未知的征程,意境是那样的契合。
海试成功后,赵洋的父母家人通过电视才知道赵洋又干了一件大事。他们此前的种种疑惑,对赵洋的一些行为的不理解,在这一瞬间都化解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