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沈阳降雪量达到特大暴雪量级,打破了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记录,道路积雪,高速封停,交通停滞。辽中区积雪深度达41厘米。
“我和几个老姐妹一起去鲅鱼圈旅游,没想到回来时下大雪,高速全封了,路也堵得看不到头,这大半夜的咋回家呀?”一位老人焦急地向110指挥中心发出求救,那一刻她正滞留在辽中区102省道。
险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受暴雪天气影响,8日夜间,辽中辖区内省道102线81公里处至92公里区间约10公里内,双向路段出现车辆拥堵,京沈、辽中环线高速封闭,滞留大型货运、客运车辆500余辆,滞留人员800余人。3辆从鲅鱼圈返沈的旅游大巴在拥堵的车队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车上全是老人,年龄最长的一位已经92岁;辽中区六间房镇,6辆返沈的旅游大巴也因雪情出现滞留。
食物、饮水、取暖等一系列问题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辽中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兵分两路火速驰援。
“抓紧安排疏通交通,做好物资保障、人员救护,全力保障安全,决不能出现人员伤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市领导纷纷作出指示。辽中区委、区政府闻令而动,区委主要领导顶风冒雪,连夜奔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分析情况,审慎制定了“全力打通路、全面做转移”的“两手”救援策略,明确了保心理、保温暖、保休息的“三保”救援要求,立下了不让一名群众受冻、挨饿、发病的“军令状”。
统筹全区力量 启动双线作战
“两线作战、两手准备,与时间赛跑,跟暴雪较量,统筹全区力量,全力确保生命安全。”
于家房镇、六间房镇立即组织镇、村干部夜叩店门,为滞留人员准备食物和饮水;想方设法筹措大巴车使用的柴油用于取暖;调配医疗人员和物资,做好疫情防控。
公安、应急、城建、交警、交通等部门通力协作,全力疏通道路;启用两个镇的学校作为就近应急安置点,随时做好人员转移……
救援紧迫,时不我待。500份方便面、面包、矿泉水、急救药品第一时间送到乘客手中,1200升柴油随时补充加油,7台大型除雪机械持续不断作业,医疗人员耐心进行健康检测和核酸检测,120件军大衣、120套睡袋陆续运达安置点,70余名救援人员全线作战,于家房镇学校的120个宿舍床位虚位以待……
一项项救援措施,陆续到位。
百里风雪兼程 八方驰援相助
800多人在暴雪中滞留辽中的消息,短时间内传遍了每一个心系群众安危的人。各方救援飞驰而来,在辽中大地、暴雪之夜打响了党、政、军、民团结“大会战”的感人场景。
市领导自始至终一直牵挂着被困旅客,连线救援前线,实时了解最新进展,询问群众安危冷暖,提出坚决明确要求,一道道指令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给身处困境的旅客和奋战在一线的人员以强大的后盾和依靠。
沈阳警备区领导迅速作出指示,辽中区人武部快速行动,建立“作战”指挥部,调集两辆指挥车全程保驾护航,集结区内民兵应急分队60余人联手当地干部,对两处长达13余公里的堵塞车辆逐车彻夜排查旅客安危,共同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篇章。
沈阳市应急局主要负责人风雪兼程百余公里,带领应急救援组先后奔赴六间房镇、于家房镇现场指导督战,协调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护送旅客安全返沈。
辽中区公安分局局长组织警力昼夜奋战、疏通道路,市公安局紧急调集巡、特警星夜驰援。一夜守护、一路疏导,让受困旅客放了心、安了神。
歌声报答党恩 旅客踏上归途
雪霁天晴,伴随着阳光洒下,将初冬的黎明渲染成金色。经过14小时连续奋战,救援通道打开了,浓情的歌声唱起来了,回家的心情开朗了。
“组织有力,行动坚决;继续强化战斗状态,确保全市安全运行”,市领导对此次救援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辽中南高速口,旅客们一边吃着辽中区救援人员送来的热腾腾的盒饭和红彤彤的寒富苹果,一边唱着:“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
11月9日12时30分,最后一批滞留旅客流着幸福的眼泪踏上了回家的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