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回归工作岗位,也替换替换后方的医护人员”4月4日,沈阳市支援襄阳医疗队第二批17名队员结束集中休整。除了好好和家人聚聚外,他们想到的仍是再次“请战”重回工作岗位。
2月17日,沈阳驰援襄阳医疗队“逆流”而上,开赴战“疫”前线。在襄阳的39个日夜,他们与疫情抗争,为襄阳市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贡献,多次得到中央指导组、湖北省和襄阳市领导的肯定,受到当地医院和患者的赞誉。
“这14天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当初你出征的时候说‘只要你能平安回来,以后你说啥是啥’,这句话算数!”当日,沈阳七三九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王艳丽老公在现场的这句“情话”让她泪流满面,“他是一个不太爱表达的人,这段时间说的情话比我俩谈恋爱的时候说得还多。我开玩笑说,也不是不会说啊,就是没逼到那个份上啊。他常年在哈尔滨工作,这次他特意从哈尔滨赶回来接我。”
说到这休整的14天,王艳丽说“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自从回沈后,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负责医疗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雷鸣,天天都在群里发襄阳车水马龙和万家灯火的图片、视频,“我们也把沈阳的消息带给他们,还把我们在宾馆吃的好吃的发群里馋他们。”王艳丽说,还有一半是“继续”,“七三九医院有个群,每天群里都有很多工作部署和安排,同事们真的也都很辛苦,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到‘三战一场’测温。”王艳丽说,她也跟领导说了,自己身体没问题,心理没问题,可以尽快恢复工作,以最好的状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跟大家一起奋战。
“回归后赶紧替换下‘后方’的亲们”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玉东说,“这段时间妻子很辛苦,回去多陪陪他们,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很美好。”
望着帅气的儿子,马玉东说:“他今年高二,原来想学编导专业,他有这方面的基础。通过这次疫情,看到医护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他也想学医了,这让我挺开心的。”
马玉东对记者说:“我现在戴的近视镜就是在襄阳配的,我们戴护目镜为防止眼镜起雾,每天用手消液反复涂抹,导致眼镜片被腐蚀看不清东西了,负责辽宁医疗队日常生活的襄阳工作人员,开车拉我去了一个眼镜店,说啥也不用我拿钱,我就配了一副最便宜的。我现在经常一扶眼镜,就能想起那些在襄阳的日子。”
马玉东称,这次支援襄阳,收获不小,也学到不少了新知识,回到工作岗位之后还要多学一学传染、感染等相关知识。“想尽快重回工作岗位,我们在抗‘疫’一线支援,医院和科里的同事们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也很辛苦。我们回归后,也把‘后方’的亲们替换下来,让他们休息休息。”
“给远在外地的爸妈视频直播”
“爸爸妈妈,放心吧,我一切都好!”
“爸妈终于放心了,回家好好吃饭,回医院踏实工作!”
当日,走出宾馆的那一刻,沈阳二四二医院护士梁宇鑫给远在牡丹江的爸爸妈妈打了视频电话,“我家是农村的,父母都在家里忙农活儿呢。每次都是通过视频‘云相聚’,也挺好的。” 梁宇鑫告诉记者,别看爸爸妈妈都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特别支持她的工作,“他们经常骄傲地说:‘山村小女孩也能干大事情’!”
这个1998年出生的女孩,是辽宁对口支援襄阳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出征前她剪掉了长发,“女孩都爱美,剪掉留了很多年的长发,当时也有点小纠结,可是为了工作方便,也没想太多,等慢慢长起来吧!”
“这次支援让我成长成熟了很多,业务上更加独立了,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患者的病情也观察得更仔细。回到工作岗位后,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让大家看看我们‘90’后也能独当一面。”
“主治医归来 我坐轮椅也要接!”
“我的爱人和孩子都在外地,父母年龄也都大了就没让他们来,他们会在家里等我,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沈阳二四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朱凯告诉记者,一会儿有位他曾经治愈出院的患者在等他,“这位患者因脑干出血入院,当时病情很重,经过我们的努力救治成功了,肢体和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了。”
看到朱凯,这位患者坐着轮椅迎接他的“归来”。他用尽力气站起来,用不流利的话表示感谢,并与朱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位患者今年31岁,转到二四二医院时昏迷高热,在医院ICU病房,朱凯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对他的抢救,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朱凯随即踏上了去襄阳的征程。听说朱医生援助襄阳要回医院了,患者早早地在医院门口等待,就为迎接恩人回来。
“没想到他恢复得这么好了,对医生来说最大的牵挂永远是患者。”朱凯此次支援的是襄阳市中心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他们回沈时还有两三名患者在ICU,也是朱凯这些日子一直最惦记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