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沈阳在内的国内多个城市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回补。消费券能产生多少新增消费?新增消费是不是“消费提前”所致?什么样的消费券实际效果更好?4月27日,本报记者受邀出席“疫情之下的消费重启——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与效果研究”线上视频会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蚂蚁金服研究院院长李振华等专家,结合实际围绕消费券产生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热点1
发券第二天
倒数第二天是消费高峰
目前,第二期沈阳居民消费券的使用进入尾声,第三期即将发放,叠加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那么用券消费是否有高峰呢?
刘俏表示,监测数据表明,消费券发放后第二天和到期前倒数第二天新增消费形成两个小高峰。“我们估计前一个高峰因为消费者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线下消费。第二个小高峰则可能是因为已经快要接近消费券到期期限,消费者为了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消费券,商家可以提前针对小高峰做好应对。”
热点2
不必担心“消费提前”
针对各界所关心的消费券对新增消费的拉动作用是否明显及是否造成“消费提前”的状况等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消费券刺激消费效果明显。
以杭州发放的消费券为例,该团队对随机抽取的10万个样本进行统计显示,政府1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且新增消费并不是“消费提前”所致,消费券过后消费恢复常态无明显下滑。
考虑到消费者在获得消费券后当期可能会增加消费,而在后期可能会减少消费,即出现“消费提前”的情况。为了评估这一可能的效应,团队跟踪了消费券发放前一周及后两周内消费者的消费情况。结果显示,消费券会显着刺激居民消费,但消费后期减少现象并不明显。
热点3
面额越大拉动作用越强
刘俏表示,不同面额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并不相同。发放面额较小,拉动效果最高的行业是餐饮服务和食品类等“必需型”消费。消费券面额增加后,将更显着有效地拉动美妆服饰等“享受型”消费。
蚂蚁金服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表示,实践表明,消费券面额越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越强。“大额消费券一般会用于耐用品或大件商品的消费,拉动效果也就更高一些。数字消费券的设计非常灵活,如果想追求短期刺激效应,可以对准餐饮、食品、零售等这些行业去做。如果想要长期效应,可以设计消费周期长一点,针对大件商品,包括旅游、住宿等去设计。”李振华说。
热点4
对中老年拉动效应显着
沈阳居民消费券的发放形式为电子式,与其他城市大致相同。此前有声音担心中老年人的接受程度低,影响这部分群体的消费体验。李振华表示,消费券在年龄更大一些的群体中,使用效果更高。
一般认为年龄大的消费者对数字经济的参与度不高,没有或是不熟悉移动支付的使用,是数字鸿沟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群体。然而数据表明,41岁以上消费者新增消费额和杠杆倍数,要高于青年人群。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