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匠,国之栋梁。”“企业有了技术传承的劲儿,工人有了钻研创新的劲儿,咱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离不开这一茬茬肯较真、能坚持的工匠!”……从首个“沈阳工匠日”开始,全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宣传热潮,这股始于沈阳的“工匠旋风”在网络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无论是社交平台的热议点赞,还是媒体端的深度报道,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内核走进大众视野,更让“尊重技能、崇尚劳动”的共识在城市间传递,成为这个秋天沈阳最鲜明的城市热词。
2025年9月1日,首个“沈阳工匠日”在庄重热烈的命名大会中启幕,50名“沈阳工匠”与100名“沈阳青年工匠”承载荣光,接受这座工业重镇“以城市之名”给予的最高礼遇。作为沈阳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活老工业基地内生动力的战略举措,整个9月,全市以“匠心筑梦 强国有我”为核心主题,统筹开展15项主体活动与32项联动活动,通过系列工匠专访“解码”工匠精神内核;依托各行各业的技能竞赛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成长赛道;借助沈阳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在制博会上“闪亮”登场,彰显“技创未来”的实践成果;更以劳模工匠助企行、助村行的下沉服务,推动工匠精神从“精神符号”转化为“实践动能”,构建起“精神引领-技能提升-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
匠心闪耀:产业工人的职业尊严与自我突破
对一线产业工人而言,“沈阳工匠日”是职业价值的深度彰显。沈阳华兴防爆器材有限公司结构设计工程师王家强获评2025年“沈阳工匠”后,牵头的新一代防爆配电箱项目被列为公司重点工程,创新空间与资源支持显著提升。“以前默默耕耘,现在深感工作的重大意义。”王家强说,在工会组织的工匠交流活动中,同行思想碰撞为项目指明新方向,他也努力从“企业工匠”成长为“行业引领者”。
沈阳市口腔医院综合急诊科主任赵祥宇教授认为,“沈阳工匠日”打破了“工匠=传统制造业”的认知,将工匠精神延伸至医疗、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这让各行业从业者更有动力追求卓越,也让社会看见工匠精神的多元价值。”他说。
传承之光: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卓越”的精神传递
大国工匠与资深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关键纽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飞机装配工孙志强,今年9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大国工匠,他的徒弟中已有两人分别成为“沈阳工匠”和“沈阳青年工匠”。孙志强感慨,“沈阳工匠日”是对匠心最崇高的礼赞,这份荣誉让徒弟们的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挑战技术难点。”工匠精神在师徒间的传承,正为沈阳的制造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沈鼓集团焊工张腾蛟与弟弟张海蛟的故事更具代表性。今年,张腾蛟被认定为大国工匠,张海蛟也成为“沈阳工匠”。“以前,我只关注分内事,缺乏自信;现在我深知零件关乎‘沈阳制造’与国家战略,主动担当。”张海蛟说,兄弟俩多次参与了市总工会举办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升。
社会共鸣:从个体感知到群体认同的匠心凝聚
“沈阳工匠日”系列活动引发广大市民与职工强烈共鸣。网友@于老师呀坦言:“工匠日不仅是仪式,更是对平凡伟大的真心礼赞。”在工会策划下,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城市“代言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宝马班学生孔令旭看完工匠事迹后彻底转变了认知,他说:“以前觉得工作只是赚钱工具,现在明白普通岗位沉心钻研,也能创造价值,工匠也能成为榜样。”
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班组长李斌则表示,工匠精神已从“榜样力量”变为“行动指南”。“现在,我们班组干活不仅要求合格率,而且追求精益求精。大家都想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企业和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赋能:从“重视人才”到“激活创新”的生态升级
“沈阳工匠日”的设立,也让企业重新审视技能人才的价值,激活了“尊重工匠-培养人才-创新突破”的良性循环。
沈阳秋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栾冰今年获评“沈阳工匠”。这位能精准说出农业参数的“土专家”,不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海归”。她表示,“沈阳工匠”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司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深造机会,还不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提高一线工人操作水平。她说:“我们希望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入,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打造沈阳地区智慧农业的‘黄埔军校’。”
“我深刻感受到‘沈阳工匠日’为企业带来的深层变化,这种变化本质上是精神引领向发展动能的转化。”沈阳飞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元介绍,劳模工匠的示范效应,配合企业跟进的“传帮带”机制与创新平台,使“专一行、精一行”成为职工职业追求,推动技能传承与创新活力双向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让职工清晰认识到岗位价值与城市发展、国家进步的关联,将个人奋斗与企业使命深度绑定,凝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合力。
专家解读:从“城市符号”到“经济引擎”的战略价值
“沈阳工匠日”对沈阳产业竞争力与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度重构,既是传统工匠精神的回归,也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布局。
经济学家巴俊宇指出,这一举措既增强了产业工人凝聚力,又为城市经济增长赋能。“当代工匠精神融合创新思维与解决能力,是从‘手艺工人’到‘素质工匠’的蝶变,有助于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为沈阳乃至东北产业竞争提供支撑。”
“‘沈阳工匠日’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齐心认为,“沈阳市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展示工业文化、推动技艺传承、城乡文化联动等系列活动,实现了城市文化价值边界的延伸与突破,使工匠精神传统应用场景向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延伸,实现文化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协同。”
以工匠精神为纽带,沈阳正凝聚起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力量。在“工匠月”期间,沈阳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劳模助企行等活动近百场,带动数万名职工参与技术革新。沈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工匠培育体系,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血脉,为沈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坚实根基。这既是老工业基地以技能人才激活发展动能的务实举措,更将为城市“十五五”布局与发展提供以精神为魂、以人才为基的核心支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匠心”力量与创新活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封葑 刘东 实习生 袁怡)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