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辽沈大地寒意渐浓。10月16日上午,于洪区造化大集上的应急安全宣传队员们用“唠家常”的方式讲解取暖安全常识,并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灭火器。这是沈阳市安委办创新组建的全市首支应急安全流动宣传队开展“五进”宣传的场景。
这支将“专业性”与“乡土气”融合一体的队伍,正以“移动课堂”模式为城乡安全防线注入鲜活力量。伴随着欢快的快板声《防火平安记心间 幸福乡村乐无边》,一场别开生面的应急宣传“进农村”活动拉开序幕。
从“定点灌输”到“流动浸润”
面对传统应急宣传覆盖面有限、形式单一等难题,沈阳市应急管理局立足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需求,率先提出“动态覆盖、精准滴灌”新理念,推动应急宣传从“人找知识”向“知识找人”转变。
“过去发传单,转身就丢;现在玩游戏,还能学知识拿礼品。”于洪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道出了新模式的优势。沈阳市巧妙利用农村大集人流密集、贴近生活的特点,将传统的“赶大集”升级为“赶安全大集”,打造“文艺+科普+集市+打卡”四重宣传场景,实现“人在哪里,安全课堂就流动到哪里”,让应急知识宣传更主动、更灵活、更接地气。
“1+N”联合作战模式
这支20人的“流动宣传队”创新采用“1+N”联合作战模式,成为应急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
“1”是指一支精干高效的流动宣传队伍,由应急、消防、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骨干,以及社区网格员、社会志愿者混编组成。队伍配备折叠展板、宣传手册、家用灭火器、防烟面罩、灭火毯等专业装备,具备“随时搭台宣传”的能力。
“N”代表多部门协同发力。大集活动现场,消防救援人员现场演示油锅灭火技巧;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讲师教授心肺复苏和AED急救设备使用;应急部门有关人士现场做农村民居建筑安全抗震指导服务;燃气集团工作人员“嗅辨师”教村民用肥皂水自检软管;公安交警用问答的方式,向百姓们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点及酒驾的危害;市九院医护人员教给村民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公安民警采用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向百姓普及“飞线充电”“危险化学品存放”及反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向百姓普及农药的科学使用及农机安全操作常识……相关部门各展所长,形成应急安全宣传的强大合力。
在体验中掌握技能
活动现场设置七大功能区——装备展示区、急救培训区、交通安全区、防灾减灾区、隐患猎人区、消防体验区和安全文创区,18个体验打卡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教学,让农村群众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掌握技能。
短短3小时的时间,现场共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安全文创书签、平安福字、安全侠面塑、蔬菜大礼包等600份实用礼品全部“清零”。另外,流动宣传队深入市场内部、走到商户摊前,与买卖商品的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讲解,让应急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这支活跃在黑土地上的应急安全“流动宣传队”,用创新的方式提升着全民安全素养的高度。沈阳市安委办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把流动宣传队升级为“四季常走”的应急“轻骑兵”——春进田间、夏进夜市、秋进大集、冬进炕头,打造永不落幕的“安全大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