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的月色漫过沈城街巷,当城市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里,他们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责任,他们是假日里这座城市平安运转的“隐形基石”。
中秋的月饼香与国庆的欢庆气氛交织,假日里的沈阳中街人潮如织,故宫的红墙外游客摩肩接踵,但在这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背后,沈阳环卫正在这座城市上演着一场分秒必争的“阵地战”。
现场特写
时间:10月2日15时
地标:正阳街北口
“王哥,正阳街北口那个炸串摊前的油污,得派个小车过去冲一下!”“收到,马上安排!”
10月2日下午,作为慧丰环卫派驻在方城地区的现场负责人,王喆的对讲机就没停过。他正快步穿行在沈阳路上,一边盯着路面,一边协调着140余名保洁员的实时调度。他眼前的这条路,平日里干净整洁,此刻却像个“压力测试场”,游客手中的竹签、奶茶杯、包装纸,正考验着城市的洁净底线。
“人一多,垃圾就不是按‘点’出,而是按‘秒’出。”王喆抹了把汗,指着不远处一位正在迅速清理果皮箱的保洁员说,“按照市里的部署,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派了60人,总共142人在这片区域。中午大家都是轮流匆匆吃几口盒饭,人不离岗,就是要跟上垃圾产生的速度。”
在市城管执法局的统一部署下,慧丰环卫为这个国庆假期制定了一套专门打法。142名保洁员进行高密度、不间断地巡回作业;3台人行步道冲洗车,对游客不慎洒下的油污进行精准清理;凌晨,当城市沉沉睡去,8吨重的水车和大型洗扫车组成的“重装部队”则会出动,对路面进行一次彻底的“沐浴”,实现从“扫路”到“洗路”的提档升级。
“你看那边,”王喆指向九门路的一个临时停靠点,“那是我们新增的两台压缩车,就是为了缩短运距。以前清运垃圾要跑远路,现在是保洁员收集、转运车短驳、压缩车集中清运,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抢时间。”
于细微处 见城市“绣花”真功夫
面对假期的“瞬时峰值”压力,考验的绝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提前预判,统一部署,要求各环卫企业拿出精细化方案。”而慧丰环卫在方城地区的战术,正是这种“绣花功夫”的缩影。从预判人流高峰而提前增派人手,到为解决垃圾运距远而增设临时压缩车;从大型机械的夜间作业,到小型设备白天“点对点”清除油污;从故宫等核心公厕增设专人保洁,到一线工人“错时就餐”确保岗位不空……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是对城市运行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像绣花一样”的治理能力,正是超大城市应对复杂挑战的底气所在。
“颜值”即战力 擦亮城市“会客厅”
城市环境,是立身之本,更是营商之基。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本身就是最亮丽的名片、最吸引人的“梧桐树”。方城地区作为沈阳的“城市会客厅”,其“颜值”直接关系到游客的第一印象。当游客在窗明几净的沈阳街头留下美好回忆,当市民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享受惬意假期,这种体验感和满意度,会转化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汇聚成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环卫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擦亮的不仅是市容市貌,更是沈阳这座城市的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温度与精度 回答“人民城市”为谁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民的感受。公厕延长开放时间,是为了解决游客的“燃眉之急”;夜间深度保洁,是为了不影响市民白天的出行;呼吁商户落实“门前三包”,是希望凝聚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生活在这座城市、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更舒适、更便捷、更安心。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朴素、最直接的体现。
夜幕降临,慧丰环卫派驻在方城地区现场负责人王喆的身影融入了环卫橙色的海洋中,他和他的团队依然在忙碌。而在他们身后,是整个沈阳城管环卫体系的高效运转。这支身穿橙色工装的队伍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是这座城市最值得尊敬的英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