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从“爱心义卖”到“市场精品”
沈阳市残疾人非遗文创市集“升级焕新”
时间:2025年10月03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5年10月03日

  “这掐丝珐琅书签做工精细,再放在这个印着‘非遗文创 有爱无碍’的包装礼袋里,不管是自己留作纪念,还是送给朋友都特别有格调。”10月2日,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拿着刚购买的文创产品,向身边的同伴热情推荐。

  国庆黄金周期间,沈阳市残疾人非遗文创市集在沈阳故宫热闹开市。非遗扎染、核雕、掐丝珐琅画、宋锦、点翠、草编、漂漆扇、绘画扇、剪纸及黏土面塑等20余种品类,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驻足观赏、争相选购。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残疾人非遗文创市集亮点纷呈,凭借统一规范包装、故宫元素赋能、就业链条升级三项举措,成功推动残疾人手作从“爱心义卖”的公益范畴,稳步迈向“市场精品”的发展新阶段,直接带动百余名残疾人及家庭创作者实现增收,让非遗技艺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设计包装 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打破以往残疾人文创产品“散、乱、差”的包装困境,推动市集向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市残联今年首次投入专项资源,邀请专业设计团队统一设计制作文创包装袋。

  这些包装通过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富有文化底蕴的色彩搭配,实现了视觉层面的全面升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规范化包装不仅能让产品溢价提升,更便于后续对接文旅渠道。

  非遗融合 打造特色文化IP

  在今年的市集中,最受游客欢迎的当属新增设的故宫元素专区——点翠和掐纸专区。

  “我逛过很多文创市集,但沈阳的市集能做出这么高水准的作品,真的太让人惊喜了。”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购买的点翠胸针和掐纸故宫角楼摆件。

  这两个非遗项目是市残联为丰富市集品类、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引入的,且创新性融入故宫元素。第四代掐纸传承人李雪表示,残疾人学习刻苦,目前已培训22人,5人能独立完成作品制作。

  市残联还专门开展点翠工艺专项培训,从选材、处理羽毛(孔雀羽毛)到镶嵌制作一对一教学,选拔出3位优秀残疾人学员提供居家制作岗位,助其就业增收。其中学员刘晓辉凭精湛技艺入选辽宁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代表队,将代表辽宁征战全国赛场。

  帮扶赋能 就业链条升级

  热闹市集的背后,是市残联精心构建的“培训+创作+销售”一体化就业帮扶链条。为培育高素质残疾人文创人才,市残联联合多家非遗工坊、文创企业,开设故宫文创专项培训课程,内容涵盖非遗技艺、文创设计、市场运营等多个领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业专家担任讲师,累计培训残疾人学员2000余人次,最终培育出80余名核心创作者,其中20人更是凭借过硬的技艺和创业热情,成立了个人文创工作室,实现了从“学习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推出的统一包装与特色品类升级举措,正是为了帮助残疾人手作突破公益框架的局限,真正融入市场化循环体系。下一步,市残联将继续深耕“文创+就业”产业集成化发展,不断发掘文创产业新元素,开发更多残疾人文创市集新场景,形成非遗文创+市集增收的闭环式发展,实实在在为残疾人在非遗文创领域实现就业增收架桥铺路,也为城市发展增添特色产业。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