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沈阳浑河南岸,一架白色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轻盈腾空,旋翼轻鸣间划出优美弧线。“从空中看沈阳的体验太神奇了!”围观市民的赞叹声中,沈阳低空经济迎来高光时刻。当无人机化身为“空中使者”,穿梭于生命急救、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等多元场景,这座航空工业摇篮正以制度创新与场景突破为双翼,在千米低空开辟出振兴新航道。
制度筑基:改革破壁构建发展新生态
发展低空经济,“管得住”方能“飞得畅”。在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下,制度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空域改革率先突破。面对空域资源紧张难题,沈阳建立常态化空域协调机制,编制《低空应用场景空域及航线申请导则》,推动大东、浑南等区域获批14条无人机验证航线。落户沈阳自贸区的东北地区低空运行管理中心作为全国唯一跨省域A类服务站,实现三省飞行监控“一网联通”,跨省飞行“一次申报、全域通行”。“这套机制打通了审批堵点,使跨区域飞行效率提升40%以上。”中心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为八达岭、黄山景区提供技术服务,持续输出“沈阳经验”。
政策体系精准护航。沈阳市制定《沈阳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十场景百企业”发展目标;配套出台的“政策包”提供真金白银支持:关键技术研发最高补助1000万元,航空器取证奖励800万元。“政策组合拳解决了企业研发投入大、适航认证周期长的痛点。”沈阳航产集团副总经理徐晓东表示,集团正加速布局燃气巡检、护林防火等新兴场景。
平台聚合:国资引领打造产业新矩阵
沈阳以“国资先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国资舰队强势启航。7月25日,由沈阳航空产业集团联合沈阳城投集团等共同出资1.1亿元成立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聚焦基建与场景开发。此前,沈阳城投注资的悦翔低空公司已在西部布局起降场建设,航产集团旗下管理服务公司搭建培训体系。多家国企形成覆盖“基建-运营-服务”全链条的国资矩阵。“城投集团将发挥基建优势,三年内建成西部低空交通网络。”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智慧中枢赋能升级。6月签约共建的“人工智能+”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整合空域审批、飞行调度等核心功能。“平台如同低空交通的智慧大脑。”航天九院技术负责人解释:“通过融合5G-A通感一体化等技术,可实现单次超100架无人机多场景融合飞行。”该系统运行后,将解决“审批多头跑、监管碎片化”的行业痛点。
场景落地:创新应用激活城市新空间
制度与平台突破催生丰富场景,低空经济正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生命通道再提速:沈阳航产集团开通的东北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使急救血液配送时效提升70%;新民市村镇无人机报刊配送时间缩短至地面三分之一。“我们正规划将血液运输拓展至周边城市。”徐晓东透露。
商业活力显成效:大东区“平急两用”无人机完成超百架次日用品配送;沈北大学城无人机快递时效提升3倍;蒲河廊道eVTOL观光开启“空中瞰沈阳”新体验。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张聚恩评价:“沈阳将工业基础转化为场景优势,为全国探索商业化路径。”
城市治理增效能:沈阳燃气无人机管线巡检效率提升5倍;沈北新区应用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监测。目前全市9大场景完成验证,“低空+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加速构建。辽宁通航研究院副院长赵铁楠展望:“当无人机成为城市‘标配’,公共服务将迎来质变。”
未来图景:制造筑基擘画腾飞新航迹
手握航空工业“王牌”,沈阳蓄势打造产业新高地。
制造根基筑牢优势。张聚恩在沈调研时强调:“辽宁优势在‘大’——大载重、大场景、大产业。10吨级无人货机等项目将打开工业级应用蓝海。”目前10吨级无人货机项目获中国邮政、京东等物流企业意向采购;锐翔电动飞机年底前将实现规模化生产;东北首架eVTOL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基础设施织密网络。年底将建成100个起降场,2030年形成覆盖全市的“三级航路网”。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推进东北低空装备中试验证基地建设,同步建设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配套体系。”
从浑河之滨的载人飞行器凌空展翼,到国资平台构建的全产业链生态,沈阳的低空崛起印证着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智慧。“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制度、技术、场景三箭齐发。”张聚恩在沈阳低空经济论坛上总结:“沈阳的实践表明,当航空基因遇见创新生态,蓝天将成为振兴新维度。”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