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兜底线、优服务、促振兴,有力服务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市民政系统将以实打实的举措,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7月28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特殊群众救助实现扩面提标。今年,沈阳市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3.5%,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6%,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38亿元;建成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纳入数据八万余条,完成四个“政策找人”和三个动态监测场景建设,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实现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品质养老”服务全面升级。“养老暖心护航行动”民生实事项目深入落实,已为近20万沈阳市户籍80-89周岁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困难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险实现100%全覆盖。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建设初显成效,“盛情康养”沈阳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上线运行,打造了数据驱动、场景协同的“五位一体”新型养老生态体系,为全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提供“沈阳范本”。强力推动养老金融资源深度联动,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全面铺开,银发旅游专列首发启程,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
利民惠民举措普惠可及。殡葬服务实现全程“掌上办”,公布殡葬服务机构“白名单”,减少、降低收费项目180个,平均减轻群众丧葬负担700元/人。推广于洪区乡村“智慧路牌”一码通,助力乡村振兴。新建两个婚姻登记点(颁证点),举办国风集体婚礼、婚俗小市集等活动30余场。丰富慈善“随手捐”场景,累计接收慈善捐赠款物合计8000余万元。
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重点推动民生服务从“保基本”向“优质量”跃升,继续打好民生保障决胜战。
在靶向施策中织密民生保障网。全面提高落实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政策,确保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全面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完善“大数据+铁脚板”摸排机制,及时发现、精准识别困难群体,确保帮扶不漏一人;实施“物质+服务”救助试点,让救助更精准、更贴心。
在多元供给中树立品质养老标杆。向全市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推进品质养老社区培育率达到100%;提升200个社区幸福长者食堂的服务能力;完成2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推动建设20个医康养护一体化项目。
在深化改革中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推进婚俗改革,推广“沈阳喜事”婚姻服务品牌;深化殡葬事业改革,打造“清风殡葬、惠民殡葬、智慧殡葬、绿色殡葬”品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持续叫响“沈慈阳善”服务品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