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民机)A04厂房内,两条国产C919大型客机机体部件装配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C919垂直尾翼和后机身等关键机体部件。
C919关键零部件在沈飞民机试制成功
沈飞民机总工艺师贾晓亮是生产车间的“常客”,他带队承担的沈阳市科技计划航空航天重点产业链重大科技专项4个“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通过验收,已应用在C919关键机体部件生产中。装配集成后的垂直尾翼和后机身等机体部件应用效果良好,赢得客户的高度肯定。
其中,“大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零件成型工艺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C919中大尺寸复杂结构主承力构件制造研究,选取工字梁、Ω形长桁等6项零件典型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型技术、成型工艺、成型工装、成型缺陷及检测问题。6项零件批量生产后,与同族零件共同构成的单架份零件产值可达500万元。仅此一项,2025年可为沈飞民机带来近3亿元产值。
“Ω形长桁中空结构内部支撑材料和高温高压状态下一次成型固化是研究中的难点。”贾晓亮介绍,科研团队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工艺、开展试验验证,找到了合适的支撑材料,并采用阴模成型方式,在国内首次完成了Ω形长桁工程化复杂曲率加筋壁板阴模成型的研制任务。
“‘大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零件成型工艺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民用飞机部件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攻关’等4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大型客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贯穿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工装设计研发、自动铺带研究和检验检测研究,与沈飞民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自动化装配技术体系融合,形成了面向复合材料机体结构研究与应用的全链条、全流程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代表着沈飞民机已具备制造C919中大尺寸复杂结构主承力复合材料构件的能力,为承接后续零件打下坚实基础。”贾晓亮介绍,目前,从整套创新技术出发,针对C929远程宽体客机研制的更大尺寸垂直尾翼壁板等关键零部件已在沈飞民机试制成功。
沈阳已累计攻克关键技术265项
进入2025年,驻沈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躬耕不辍,创新性成果层出不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多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其中在稀土掺杂二氧化钛光解水制氢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效率提升15倍,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升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持续产出创新性成果,研制了生物混合硅藻微纳米机器人,实现了实时路径规划、磁场驱动、路径跟踪及靶向递送;东北大学科研团队将电活性材料设计与微生物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成功构建了一种高效、可持续的新型微生物制氢杂化系统,有效突破生物制氢效率低、杂化系统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瓶颈……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聚焦“国家所需、沈阳所能”,沈阳市坚持不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建设创新沈阳、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坚实支撑。
市科技局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325”模式,以科技政策赋能,集聚创新资源,助力以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各类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响“卡脖子”问题攻坚战。2025年上半年,围绕航空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0+5”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完善产业链创新发展图谱,开展“高精密晶圆研磨”“耐高温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7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沈阳市水资源科技创新联合专项,实施医工结合“揭榜挂帅”项目4项。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累计攻克关键技术265项。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没有完成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细化、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325”模式,通过基础研究、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和“带土移植”等五条路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任督二脉”。聚焦“10+5”重点产业集群,实施“高性能Angio-CT”“石墨烯制备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导电剂”等重大专项。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推动沈阳仪表院、沈阳芯源微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力争2025年底前累计攻克关键技术300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