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开复工重点项目3000个以上,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0个,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
这些“大数据”绘就2025版沈阳蓝图
时间:2025年05月28日来源:沈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沈阳日报 2025年05月28日

  开复工重点项目3000个以上,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0个,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今年,这些数据将照进现实,绘出2025版沈阳蓝图。5月27日,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振兴新突破 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沈阳扎实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制定形成了年度专项行动计划和任务清单,明确了“12+1”赛道66项重点任务、515项具体举措,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坚决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

  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

  全年将组织促消费活动1000场以上,引进首店不少于100家。深入开展“四季游”“跟着赛事去旅游”等文体旅活动,办好沈阳马拉松、赛艇公开赛、CBA等精品赛事,擦亮“沐浴休闲之都”“中国啤酒之都”消费品牌。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全年谋划项目总投资5.5万亿元以上,开复工重点项目3000个以上,推动桃仙机场综合枢纽等项目尽早开工、“十五冬”场馆等项目加速建设、汉京半导体等项目竣工投产。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优化“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提升浑南科技城“一谷七园”建设水平。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0个。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科技型企业总数超过3万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吸引高端创新团队35个,引育高层次人才600人。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

  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头部企业配套园、特色工业园满园扩园,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工业母机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全市工业领域10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力争达到1.1万亿元。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纵深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新建2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推开“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持续攻坚国企“四个结构”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央地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新签约央地合作项目30个。深入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动民营企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发展。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推动开发区晋位升级。

  在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上

  深入开展“抓招商、推项目、促落地”行动,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0个,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00个。完善“空陆海网”通道体系,力争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3条以上,扩大中欧班列和TIR卡航进出口规模,推进海铁联运“一单制”试点,推动跨境电商业务规模突破900万单。建强开放平台载体,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形成4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综保区引进“保税+”项目50个以上,提升中德、中日、中韩、中俄等国际园区建设质效。落实外贸“双量增长”计划,新增外贸主体300家以上。打造“国际沈”升级版,办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等活动。

  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上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推进“一河三湾”等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加快新阜、秦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沈白高铁、沈丹铁路外迁工程如期竣工,确保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3号线东段实现洞通、轨通。实施55项排水防涝工程,着力建设海绵城市。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实施“三站一场”及高铁、高速沿线环境专项整治,持续推动城市洁化、序化、绿化、亮化。

  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

  深化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中能建沈阳绿色燃料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加快打造“储能之都”“北方氢都”。协同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强化蒲河、养息牧河等流域重点断面达标攻坚,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实施“绿满沈阳”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年完成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16万亩。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

  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2025”行动,扎实做好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危化品、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强力推进消防安全集中整治,推动消防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等7个专项行动,拓展“三清”机制,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巩固金融改革化险成果,完成2857套保交房任务。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扎实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000个,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动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0%。精心办好“停车难、行车堵”综合治理等10件民生实事。推开“解纾暖”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打造法治城市标杆上

  巩固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深化“清风执法”专项监督,清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行政争议案结事了率不低于90%。高水平建设沈阳中央法务区,持续提升涉企法律服务水平。

  在建设文化强市上

  高质量办好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沈阳旗袍文化季、沈阳艺术季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杂技剧《先声》、歌舞剧《西迁》等展演巡演,精心筹办央视总台端午特别节目,完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实施“文化+”工程,高水平运营文体旅集团,做大做强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广电传媒等文化产业链。

  在沈阳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上

  落实“一圈一带两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健全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实施规划共绘等“七大工程”,积极推进120个重点项目、重点事项,政务服务“都市圈通办”达到260项,全力打造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通勤圈、统一市场圈、品质生活圈。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

  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以上,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00万亩以上,确保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壮大设施蔬菜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东北牛都屠宰加工等60个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持续抓好“三美”建设。完善“1+1对1”对口帮扶机制,推进“4区18园”产业核心承载区提质扩面,推动县域地区经济增速赶超全市水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