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由市文明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皇姑区委宣传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皇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舍利塔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办的“沈阳市2025年‘千场文明实践惠民宣讲’行动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红色讲师团聘任仪式”在皇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仪式上,与会嘉宾为市人社局红色讲师团成员颁发了聘书,鼓励大家积极发挥红色讲师团作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随后,红色讲师团分别以《政策红利,助力梦想》《社保服务有温度 助企便民加速度》《知法懂法舒心就业》为题开展了情景演示。皇姑区人社局虚拟宣讲员进行了首播展演。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红色讲师团成员对惠民政策和后续如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更好地开展宣讲活动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纷纷表示要认真结合本职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悉,皇姑区今年将依托区内1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实施“火种”计划,整合区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商业、文旅、智力资源,联合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等,计划开展各类惠民宣讲千余场,从强化思想引领、传授知识技能、引导行为转变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民众素养。同时,坚持“搭平台、拓路径、办活动、促融合”,致力于提升文化设施空间的品质化和舒适化,营造小而美的公共艺术空间,组织2025年系列文化特展,打造“家门口的艺术馆”,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结合“千场文明实践惠民宣讲”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组建15支宣讲团队,依托各区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舒心就业惠民宣讲”“社保政策进万家宣讲”“劳动者权益维护政策宣讲”等活动200场,不断加强文明实践宣传,积极打造文明实践精品,为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贡献人社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红色宣讲“声”入人心
市人社局深入推进“补钙铸魂、十百千万”工程,选拔11名青年干部成立红色讲师团,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七大重点”宣讲内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人社系统熠熠生辉。
市人社局红色讲师团聚焦民生扬优势,时刻关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入,深入开展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劳动者权益维护等人社民生领域政策宣讲。为了让人社宣讲更贴心、更高效,沈阳人社红色讲师团采取专题宣讲、“业务大讲堂”、真情讲述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宣讲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让人社政策深入人心,持续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市人社局红色讲师团以沈阳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及“非凡引才贡献奖”为契机,以打造“舒心人社”标杆为牵引,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用充实的内容和满满的“干货”让接地气的宣讲“声”入人心。
“舒心就业”打造“如职所盼”引领场景
市人社局深化“舒心就业”工程,打造“如职所盼”引领场景,将社区划分为就业引导型、就业充分型、转移就业型、新兴就业型、定向就业型、混合就业型,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
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舒心就业社区大集专项行动、“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主题就业援助月、“直播带岗”等活动。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云端服务平台,聚焦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为求职者提供多行业多岗位选择。举办“警惕求职陷阱”安全教育讲座,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的知晓率。
开展技能培训公益、技能培训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送技上门促就业等活动,培训课程涵盖面点制作、健康养生、老人护理、家居收纳等实用技能。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涉及无人机应用技术及维修、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新媒体制作等专业,确保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保进万家”打造“如民所需”功能场景
市社保中心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资源整合度高、运行模式灵活、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政策、社保卡权益政策、社保参保利益等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努力从制度全覆盖转变为普惠人员全覆盖,让更多群众受益。
去年,沈阳市社保中心利用13个区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宣讲、培训活动140余场,通过“地毯式”宣讲和交流,解答群众在社会保险方面的疑问,精绣“四如民生场景”,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今年,市社保中心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深化行动,创新服务,持续推进惠民政策进基层,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这一行动还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机会。他们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需求,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劳动维权打造“如工所求”共治场景
“找工作,别慌张,这些注意要记牢:一要注意看合同,空白合同隐患多;二要注意试用期,超期转正要赔偿……”在沈阳市皇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劳动维权守护员”小郑正通过简单好记的顺口溜向人们讲解劳动合同里常见的陷阱。生动实用的“劳动维权小课堂”,是沈阳市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心(沈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宣传劳动者权益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的缩影。
市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心自2024年成立以来,通过整合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力量,在全市各地区多元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保障中心推行 “一站受理、调解为主、多元调处、裁审衔接、立审执全链条贯通”维权新模式,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2024年7月,沈阳市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助力劳动维权”为题入选央视2023年营商环境创新报告。
下一步,市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心将深化“政策宣传+文明实践”融合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用工陷阱、女性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等惠民宣讲活动,用鲜活故事传递“劳动创造幸福”理念,让党的惠民政策和法治温度进入寻常劳动者之家。
“兜底帮扶”打造“惠民服务”就业场景
皇姑区人社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性地形成了“建立台账、分类施策、高效链接、精准送岗、跟踪回访”等全链条帮扶就业的“五步工作法”,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
建立台账:坚持“大数据+铁脚板”,建立实名制帮扶台账并动态更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舒心就业社区大集专项行动、就业援助月、“直播带岗”等活动。截至目前,已认定就业困难人员435人,享受补贴307人,推介就业岗位9265个、65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创业。
分类施策:将就业困难人员分为“有就业意愿”“有创业或自主经营意愿”“就业意向不清晰”“不想就业”四类,制定市场化安置一批、扶持灵活就业一批、政策性援助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四个一批”目标,指定专人开展援助。同时,今年出台的《皇姑区民生保障十条》拓宽了就业援助范围,加大了政策援助力度。
高效链接:积极践行“两邻”理念,构建“党建引领、供需对接、资源协同、共建共享”的家门口就业模式,借助工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充分挖掘岗位。
精准送岗:依托沈阳“舒心就业”“沈阳业市”“皇姑人社”等平台,收集就业岗位、开展招聘活动,配备自助服务一体机48台,实现精准送岗。
跟踪回访:建立回访机制,打好组合拳,确保就业困难人员能上岗、留得住、干得好,有效保障其合法权益。
下一步,皇姑区人社局将继续突破创新,全力以赴做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特约记者 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