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以建设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为抓手,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强化服务创新、品种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促增值的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新路径。
农交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线上全流程交易,交易主体覆盖全省13个市及沈抚示范区、81个区县、659个乡镇、430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完成各类产权交易1.9万宗,成交金额25亿元,为村集体等增收近2.3亿元,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上取得新突破。
创新制度体系 在统一大市场树立“话语权”
锚定农村产权流转特性,创造性推出了国内领先的“1+5+N”交易规则体系,聚焦农业和交易主体需要,完善《网络竞价实施办法》《组织交易操作细则》等交易操作细则30个,规范各种业务流程43个,完善了优先权保护、信息隔离、保证金和资金结算管理等制度。
建立识、防、控、解风险防控体系,在标的物、服务对象、交易规则等10个方面设立风险排查点,综合实施检查、分析、自评以及风险提示、合理规划等“一揽子”手段,防范交易风险、维护主体权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建设规范》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网络竞价服务规范》获批成为辽宁省地方行业标准。
创新服务手段 构建全方位覆盖新载体
建立线上全流程交易机制,实现从录入项目、线上报名、网络竞价到场内结算、交易鉴证、合同网签全流程监管,交易行为、交易信息可追溯,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服务全国率先试运行。
增设优先权线上场内行权功能,开发实现WEB网页、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网上服务体系,开通二维码支付、“小农”机器人在线客服、免费在线法律咨询服务,维护交易相关方核心利益。建立“交易中心+合作机构”“交易中心+购买服务”等模式,挖掘“应进”“能进”资源资产,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都市圈核心城市优势,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利用率和活跃度,1—10月,提供本溪、铁岭等都市圈城市交易服务5435宗,同比增长11.5%。
创新交易品种 实现涉农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
以“活权”“赋能”为目标,持续探索农业特色产业流转,扩大新型业务市场覆盖面。全国首创生物性资产“采摘(收)权”“毛粮收割权”等交易品类,将辽宁省盛产的红松塔果、中草药、莲藕等劳动密集型采摘(收)服务和产品销售“打包”进场,平均溢价率从2021年的15.24%增至61.33%。
创新“互联网+活体资产”交易模式,推出活牛、活羊等产畜役畜出售、出租等线上交易项目,实现“线上交易、线下交割”。开拓“交易平台+特色农业”新模式,包装策划果、蚕、蛙、鲜花等特色农业平台交易。
创新金融延伸服务 助力农户解决融资难
在全国首创农民个人保证金保险业务,解决了个人无法办理银行保函问题;依托交易鉴证功能,协助银行以预流转模式为农户贷款115万元;探索利用“一棚一码”数据赋能设施农业项目,应用产权交易数据结合遥感、监控等信息化手段,破解设施农业“发证办证”瓶颈,为金融机构有效授信提供数据支撑。(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徐娜 通讯员 杨柳)